張志軍此次訪臺,既極具象征意義,也極具實際功能,對于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溝通兩岸、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應可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是兩岸關系發展走向機制化、制度化、高層級化的一大步。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5日中午抵達臺北桃園機場,展開為期4天3夜的行程,這是國臺辦主任首度訪臺。臺灣方面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在機場迎接張志軍一行,臺灣的眾多社團和民眾手持寫有“有來有往,愈走愈親”“支持兩岸一家親”等字樣的橫幅,對張志軍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
張志軍此次訪臺,是對臺灣當局陸委會負責人訪問大陸的回訪,也是建國以來,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度訪臺,既極具象征意義,也極具實際功能,對于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溝通兩岸、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應可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是兩岸關系發展走向機制化、制度化、高層級化的一大步。
張志軍抵臺時表示,此行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進行國臺辦和陸委會負責人第二次正式會面,就兩岸關系形勢和如何推進兩岸關系交流意見;二是多到臺灣基層看一看,與臺灣各界尤其是基層的民眾接觸,了解他們的生活、所思所想和對發展兩岸關系的想法和建議,以便了解一個真實的臺灣。
固然,兩岸之間還存在許多難題、挑戰,其中有歷史和現實的一些原因。但是,兩岸人民文化同源,血脈同根,地緣相連,這是更強大、更久遠、更不可更改的歷史和現實因素。
近30年來,兩岸逐步打破各種藩籬,人員往來、經濟合作日趨緊密。經濟和文化的血脈已經緊緊連在一起,政治上有些分歧,沒關系,可以慢慢溝通,但想用政治或意識形態的話語,人為切斷這種相通的血脈,殊為不智。兩岸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兩岸一家親”,日益成為兩岸人民的共識。這是歷史的大趨勢,也是現實的大趨勢。大趨勢,從來不會被小打小鬧打斷。
“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一種基本的民族和國家認同。對“一個中國”的政治解讀有些歧義,不妨存而不論,而為兩岸人民的福祉積極努力,和平發展,做該做的事,做能做的事。時間老人是很偉大的,有些政治分歧,舉起千鈞重,放下一毛輕,時間,或能將分歧消弭于無形。
30年來,兩岸關系一直走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其間雖然有些磕磕絆絆,但向前走的大趨勢沒變。世界是動態的,人是活的,相信兩岸人民具有足夠的政治智慧,能走出一條造福兩岸人民的和平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