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山6月29日電 (記者朱曉穎)“昆山不會逆流而上,但會順其自然,但是我們希望,轉移的速度能保持在能承受的范圍內”。面對江蘇“小臺北”的昆山筆記本電腦減產一半,產能向中西部轉移的現實,29日下午,昆山市委書記管愛國如此表態。
觀察昆山的“筆電”發展脈絡,經歷了類似“過山車”的跌宕。1995年以來,全球排名前五位的筆電生產商陸續到昆山設廠,很快形成完整的IT產業鏈。
四年前是昆山筆記本電腦制造最鼎盛時,全球每三臺電腦就有一臺昆山造,出貨量達1.2億臺——“筆電”在一個縣級市的產值高達數千億元人民幣。民間一種說法是,在這里,30分鐘的車程就能完成筆記本80%的配件采購。
至今,昆山一年造的筆記本電腦約6000萬臺,少了一半:從2011年起,產能相繼“離開”昆山,向中西部內陸“搬家”,轉移額達1000億元。
管愛國任昆山市委書記時,正是“筆電”發展高峰期,對于產業從高處跌下,他有切膚之痛,“轉移對昆山來說是非常痛的,但這也是必然的。”
智能電腦潮涌來襲,華東區各項成本日益上漲,如同所有依靠簡單加工貼牌賺取薄利的行業一樣,“筆電”向著更顯競爭優勢的內陸地區去了。帶來的變化是,臺商企業在昆山經濟總量的占比從80%降至60%。
雖已認定“筆電”外移是“命中注定”,但他仍希望“轉移速度能慢一點”。
影響是毫無疑問的:今年1-5月昆山外貿增幅僅為0.49%,但管愛國對昆山經濟承受力表示自信。
他表示,今年1-6月,昆山工業還有4%增長率,財政收入有10%以上的增長率,周邊沒有哪里比昆山經濟質量更好,“這可能是金融危機帶來的強迫轉型之回報。”
除了新型顯示技術、新能源汽車、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無線城市、LED等已有眾多臺商積聚的行業,正經歷轉型陣痛的昆山,把更多目光選擇性投向金融、電商、醫療領域臺企,向他們伸出“橄欖枝”。
管愛國表示,昆山正在打造兩岸金融聚集區,申請跨境電子商務合作,構建兩岸國際健康城,還希望建立臺灣商品市場,為華東地區五、六十萬臺商提供生活便利。
昆山的筆記本電腦“跑”與“不跑”,似乎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痛是必然的,但不能因為痛就不做。”管愛國說。(完)
?
相關鏈接:
溜進大學盜筆記本 海口一90后男子被判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