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越來越看重個人信息的安全,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已引起普遍重視。人們對可能出現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危害十分擔心,尤其是個人經濟信息的泄露。值得關注的是,人們在擔心互聯網時,卻忽略了其他泄露個人信息的渠道。這些渠道可能是
“官方”的,所以信息在不知不覺中就泄露了。這個所謂的“官方”渠道就是我們出境旅游時必須申辦的“簽證”。
根據有關方面的資料,中國公民申請赴歐洲各國旅游,特別是赴申根國家旅游時必須提供的個人資料包括:個人戶口本、結婚證書、就業單位證明,尤其關鍵的是必須提供個人財產證明,包括銀行存款證明(還可能要提供近期賬號流水單),或房產證明,有的還要提供個人納稅證明等。沒有人對此類要求提出異議,因為不能提供這些材料的人肯定無法獲得入境簽證。
對于旅游目的國而言,要求申請入境者提供各種信息似乎是它們主權內的事,外人無可非議,但我國在辦理外國旅游者申請中國簽證時是否也必須提供同等資料,特別是個人財產信息。這雖然屬于國家間領事條約的談判問題,但是中國人應當享受和外國公民同等的尊嚴。
中國過去是國窮,民也窮,在國際交往中屢屢遭受歧視性對待。西方國家在審查中國人入境時總會用有色眼鏡來看待,而且一條歧視性規則執行多年不變,有點說不過去。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增強,中國游客成為各國竭力吸引的對象。據統計,去年中國的出境游人數達到9800萬人次,今年肯定突破億人大關。如果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每年有數千萬中國公民的個人信息,特別是財富信息,通過簽證方式流向外國,是否會對中國的宏觀經濟安全造成潛在威脅,并沒有人擔心或懷疑這個問題,這才是最危險的。目前,世界已進入大數據時代,誰掌握了更多更有用的數據,誰就掌握了主動,我們不得不提防。
“中國公民的這些信息沒有什么價值”,這種觀點不但錯誤,而且危險。從中國公民每年出境游的個人信息中,可以獲得戶口所在地、基本經濟財產情況、去往目的國頻度、曾去過哪些其他國家等資料,進而研究出極為珍貴的具有戰略性價值的數據和中國社會階層演變或分化的情況。有的信息甚至對軍事安全、戰爭預測分析等深度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信息不對稱最終會導致戰略優勢的傾斜。因此,不能忽略中國公民信息外流的危險性和由此帶來的未知風險。▲(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