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要切實辦好農村義務教育,讓農村下一代掌握更多知識和技能。
——2013年11月3日至5日習近平在湖南考察時強調
解讀:變“扶窮”為“扶智”,建樹“源頭治貧”的理念
沒有貧困地區的加快發展,就不能如期實現全國的全面小康;沒有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就無法筑牢共同富裕的堅實基礎。解開貧困枷鎖,彰顯發展活力,歸根到底靠的是內生動力。要使地方穩定地走上致富之路,還需要建樹“源頭治貧”的理念。
搭橋修路蓋新房,基建式扶貧見效快是快,但是沒有產業的支撐,就沒有根基。一些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稟賦差,難以吸引產業落戶。但自然條件和稟賦不是發展的唯一因素,譬如寧夏中衛在沙漠上建起萬畝瓜園,硒砂瓜以獨特口味贏得消費者,說明產業與市場有效對接,就能引來投資,就可創造就業,就會拉動消費。
“源頭治貧”在方法上應是變“扶窮”為“扶智”。對于個人來說,人窮窮一時,智窮窮一世;對于地方來說,勞動力素質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沒有智力支持,個人難改貧窮命運;沒有人力資源支撐,產業發展不會開花結果。
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適應農村勞動力狀況和資源配置新變化新趨勢,適應建設現代農業新要求,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一大批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產品營銷人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著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經營農業有錢賺,讓農民增收致富同步奔向小康,吸引一部分有文化的青壯年留在農村、從事農業。
“源頭治貧”在機制上應是變“等靠”為“自強”。“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打造一個強有力的黨支部、村委會,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窮不生根,富無天生。“源頭治貧”,徹底脫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