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今年糧食日的主題為“家庭農業:供養世界,關愛地球”。以家庭農業為主題,目的在于讓國際社會更多認識到家庭農業和小農戶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這些年,雖然在減少饑餓人口方面,整體取得進展,但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之間以及各大洲、區域之間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雖然總體進展明顯,但在發展中國家,還有約1/8人口長期受饑餓困擾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出版的《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2014》報告,全球饑餓人口正在持續減少,2012—2014年,估計約有8.05億人口長期遭受食品短缺困擾,這比上個十年減少了1億多人,比1990—1992年減少2.09億人。
報告還指出,相比于1990—1992年,僅中國的食物匱乏人口就減少了1.38億人。
目前糧食安全狀況的區域差異很大。據糧農組織估計,在全球8.05億長期遭受食物缺乏的人口中,絕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數量達到了7.91億。也就是說,幾乎每8個發展中國家的人中,就有一人長期受饑餓困擾。
發展中國家中,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在糧食安全方面取得的進展最大:長期饑餓人口從1990—1992年的6900萬,下降至2012—2014年的3700萬。
就饑餓人口減少的絕對數量而言,亞洲的中國、印度和越南排在前三位,糧農組織指出,與1990—1992年間相比,印度和越南分別減少了2000萬。即使如此,世界饑餓人口中仍有2/3在亞洲:該地區有5.26億人受到食物不足的困擾,2012年—2014年,南亞仍有2.76億人口長期吃不飽飯,僅比1990—1992年的數字略低;特別是在西亞地區,由于長期災害和沖突,饑餓人口數量從1990—1992年的800萬升至1850萬,是全球少有的饑餓人口數量提高的區域之一。
非洲農業自然稟賦與糧食安全狀況形成反差,近30年來人均糧食產量持續下降
非洲大片區域的土壤、日照、溫度等非常適合農業開發和糧食種植。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幾乎占到了全球未開發土地的一半,超過兩億公頃,可耕地面積約占世界26.4%,水力資源占12%。然而,非洲是全世界唯一的人均糧食產量近30年來持續下降的地區。
擁有豐富農業資源,非洲為什么不能養活自己?首先,非洲農業生產率低,多是以婦女為主要勞動力的小農粗放型經營。中國—埃塞俄比亞農業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合作項目顧問彭大軍告訴本報記者,刀耕火種是埃塞俄比亞持續幾千年的農業耕作方式,燒荒后僅用木棍戳出一個坑撒上種子,基本沒有田間管理,更不用說精耕細作,自本世紀初以來才開始在中國等國家農業專家的幫助下推廣田間管理和犁耕。
其次,非洲國家缺乏農業投入的意愿。盧旺達農業部農業開發局局長穆罕達對本報記者說,非洲國家用在農業生產和研發上的資金非常有限,且政府缺乏投入的意愿,非洲大量石油美元投入到國外或本土利潤更豐厚的產業,各國沒有意愿將資金投入到利潤較低的農業。第三,在西非薩赫勒、馬里,東非索馬里、中非剛果(金)等地區,國內沖突與旱災等天災人禍相疊加,嚴重阻礙和威脅到非洲糧食安全。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