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 海口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海南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
    首頁   |  觀點PK  |  海口建言  |  評論  |  名人堂  |  社會長焦  |  椰風視點
    新聞搜索:
      廣告熱線:0898-66835635
     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扶貧,不妨拄上“信息拐棍”
    扶貧,不妨拄上“信息拐棍”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商旸 時間:2014-10-21 10:25

      運用電商平臺,就是為了讓農民與買家無縫對接,讓其勞動產出更便捷、更有效地轉化為實際收入

      數據顯示,1978年—2010年,參考國際扶貧標準,我國共減少貧困人口6.6億。全球扶貧成績單,如果沒有中國的貢獻,可以說是乏善可陳。

      說成績,不是滿足于現狀。特別是在農村,到2013年底,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仍有8000多萬。要盡早改變貧困狀態,實現農民脫貧致富,路徑選擇極為重要。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干部對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履行領導職責,創新思路方法,加大扶持力度,善于因地制宜,注重精準發力。

      實際上,各地也正是按照精準發力的要求,千方百計消除貧困。其中,運用新技術、新平臺,用巧招、使巧勁的做法,尤為值得關注。不妨以四川雅安的這場互聯網扶貧“試驗”,作為一只麻雀,解剖解剖。

      首先一條,從信息里挖財富。農民窮,不是因為沒好東西可賣,獼猴桃啊、蘋果啊,城里人稀罕著哩,可是城里人的眼睛被大山隔著了。只要把信息遞過去,讓獼猴桃發出吶喊:我在這兒吶!需求和供給打通,財富就來了。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模式,就是干這個的。費勁實際不太大,但收益確實不小,還是雙贏。農民的汗水,便化成了更多的票子。有多少貧困,是因為這一層信息窗戶紙沒捅破呢?

      其次,依靠滴灌提效率。扶貧也有效率問題,花錢不少,見效不多,這效率就堪憂。運用電商平臺這一招,就是為了精準“操盤”,直接聚焦貧困農民,如同滴灌,針對性強,扶貧效果自然明顯。農民生產多少產品與買家的實際需求盡可能“無縫對接”,精確化整個交易過程,大大壓縮了交易成本,讓農民的勞動產出更便捷、更有效地轉化為實際收入。

      在這個過程中,市場手段的作用被優化,價格的形成機制更加合理,供需之間的變動處于同一“振幅”,避免了一方已變、另一方仍舊“懵懂”的滯后性,減少了一方小動、另一方大動的盲目性,因而對供求關系的調節就會更加理性。

      最后,市場機制充分發力,將為“造血式”的開放型扶貧帶來最根本的動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產品生產和銷售,由此帶來利潤增加收入,是授給農民之“漁”。如果“漁”之路不斷改善,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就會更加堅定地依靠這一路徑實現內源扶貧,脫貧致富才能更具持續性。

    ?

    (編輯:林婧)

    網友回帖

           m.yinhu3.com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網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瓊ICP備202300828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