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就業,仍面臨諸多困難。
海口網11月14日消息(海口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晶晶攝影報道)殘疾人就業保障金簡稱殘保金,是指在實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的地區,凡安排殘疾人達不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比例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地方有關法規,按照年度差額人數和上年度本地區職工年平均工資計算,繳納用于殘疾人就業的專項政府性基金。海南省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不低于本單位在職職工總數1.5%的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低于這個比例的,應按差額繳納相應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殘保金的征收是國家對殘疾人就業扶助的基本保障前提,幫扶殘疾人就業不僅僅是一項愛心工程,更是維護社會和諧的一項重要舉措。然而,據市殘聯不完全統計,海口市自1995年開始征收這項資金,多年來的征收缺口一直保持在80%左右,這使得海口各項殘疾人就業扶助開展起來捉襟見肘,殘疾人事業發展受到明顯制約。
助學金有限 殘疾學子上學難
今年以888分成績考取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海口學子梁弼中,是今年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在海南招收的惟一考生。得知這一好消息時,梁弼中身有殘疾的父親卻為1萬元的學費而一籌莫展。得知情況后,海口市殘聯按照《海南省獎勵殘疾大學生暫行辦法》規定,為梁家送去2500元獎學金。
在海口,為保障殘疾人能夠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提升其畢業后的就業能力,市殘聯連續多年實施殘保金“陽光助學”公益項目,對殘疾大學生和殘疾人子女大學生,按照博士生4000元、碩士生3000元、本科生2500元、專科生2000元的標準,實行入學或畢業一次性獎勵。
但據調查統計顯示,2013年我市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學生305名,殘疾人子女學生1217名,高中教育階段殘疾學生39名,殘疾人子女學生374名,按照省里統一標準,如果全部資助,需238萬余元。由于資金有限,我市2013年僅有130名學生領取到助學金。
“這些獎勵都是一次性的,但事實上,即使得到資助,許多貧困殘疾人家庭還是無力供子女上學,殘疾學生和殘疾人子女要想順利完成學業,大多數需要勤工儉學,或者依靠借貸。”去年考入海師的殘疾人子女小陳目前正在金盤一家超市打工,他感嘆,“如果政府能夠在學習期間,每年定額、加大力度對特困的殘疾家庭子女或殘疾學生進行學費補助,那才會真的幫到我們。”
居家托養惠及重殘人士 受益者不過十分之一
40歲的吳淑文是一名智力二級殘疾人,由于未婚,一直住在海甸島攬海社區的父母家中。他幾乎不說話,但脾氣暴躁,為了防止他受傷或傷害到別人,家人只能寸步不離地照顧他。由于父母年老又長期缺乏勞動力,吳淑文一家的生活非常艱難。2013年,在人民街道辦的幫助下,吳淑文申請到了“陽光家園”公益項目的支持。該項目對生活明顯不能自理的智力、精神、肢體重度殘疾人進行每年1800元的補助,緩解因殘致貧的現狀。
“一年1800元,每個月是150元,在如今的消費條件下,這筆錢能帶給殘疾人家庭的幫助其實很有限。”人民街道辦殘疾人專職委員吳彤彥告訴記者,一些重度殘疾人需要常年服藥,而且離不開別人的照顧,這對一個家庭來說是雙重壓力,幾乎所有重殘人士的家庭都相對貧困,有的依靠低保生活,低收入導致他們不可能享受到規范的治療和服務。
據了解,僅在人民街道,滿足“16至60歲、屬于智力、精神、肢體重度殘疾人,生活明顯不能自理,本人無業、無固定收入,屬于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這一標準的殘疾人就有60人,但每年最多只有14個人可以獲得這1800元的補助。不僅如此,以吳淑文為例,他在2013年享受到“陽光家園”的資助后,2014年便不能繼續獲得這筆資助了。這并不是因為他的病情減輕了,而是沒有足夠的資金可以進行分配,他必須把這個好處讓給其他重殘人士,讓大家都有機會獲得政府的關懷。
從市殘聯了解到,2014年,我市擬資助900名重度殘疾人。但是經篩查,全市符合申請條件的殘疾人大約有2000多名,由于資金的限制,很大一部分殘疾人沒有得到資助,同時,一年1800元的補助也顯得杯水車薪。目前我市居家托養平均每年僅能對600名左右的特困殘疾人開展,殘疾人日間照料也只在濱海新村社區開展示范服務。這個水平,相對于現階段我市6000多名的智力、精神及肢體重度殘疾人來說,還遠遠不夠。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