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1號”輪。通訊員李雪冬攝
題記:如果說“瓊沙3號”補給船是三沙的“生命之舟”,那么,“三沙1號”就是三沙的“夢想之舟”。
1662海里,5天5晚的航程,“三沙1號”交通補給船從零下10度的渤海灣出發,途經黃海、東海、南海,穿越臺灣海峽、瓊州海峽,于去年12月11日,回到了海南三沙——它溫暖的家。
承載著建設“主權三沙、美麗三沙、幸福三沙”的夢想,“三沙1號”的“回家”之路遠不止這1662海里。從立項到開航,800多天的日夜兼程,“夢想之舟”一路駛來,凝聚著三沙品格、三沙速度和三沙精神。
擔當見品格特事特辦實現“硬指標”
2012年7月21日——地級三沙市設立前3天,一股熱帶低氣壓逐漸加強為熱帶風暴。當天,200多名前往永興島參加設市活動的代表,乘坐租來的“椰香公主號”郵輪,頂著巨浪開始了20個小時的航程。三沙市唯一的交通船“瓊沙3號”,沒能承擔這一歷史性的出航任務。排水量僅2900噸的“瓊沙3號”,抗風浪能力低,一遇冷空氣或臺風就要停航,曾經有過3個月都無法出海的紀錄。
“我們要把解決三沙的交通瓶頸作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要事來抓。”三沙市委書記、市長肖杰提出,三沙一定要造具備較強抗風能力和充足運載能力的大船。
2012年9月26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沙項目考察團在從永興島返回文昌清瀾港的航程中,遇上3米多的大浪,劇烈的顛簸使得考察團代表們嘔吐不止,他們深切感受到三沙工作的艱辛和交通條件的惡劣。
“一定要支持三沙造船!”一下船,考察團代表們立即表態。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從當年結余財政資金中第一個下達了“三沙1號”交通補給船項目的前期資金1億元,并要求年底前完成招投標工作。
如何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完成上億元工程的招投標工作?
“這是考驗我們領導干部政治擔當的時候了。”肖杰要求:“‘三沙1號’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一天也不能耽誤。”
至少需要8個月才能走完的各種程序,在三沙市委、市政府的高度政治擔當下,僅用兩個月時間就得以完成——2012年12月13日,項目招標工作完成;5天后,三沙市與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三沙1號”交通補給船設計及建造合同》。
在多次討論研究之后,三沙市委、市政府對“三沙1號”定下了幾個硬指標。然而,合同中“三沙1號”的設計方案,排水量為5000噸,無法續航南沙,無法滿足補給運輸需求。始終把維護國家主權作為第一要務的三沙市,堅持硬指標要求,這意味著不僅要推翻原有的設計、重新做資金概算、重新簽訂造船合同,還要獲得國家相關部委的認同和支持。
中央各部委、省委省政府等均對三沙市給予大力支持,特事特辦。渤船重工以大局為重,把“三沙1號”的建造工作當成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承接下來,體現了大型國有企業的政治擔當。三沙市與渤船重工最終達成共識:按照三沙市提出的硬指標要求,建造一艘排水量7800噸的客滾船,造價不超過3億元,船只功能不減,交付工期不變,質量要上乘。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