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在赴日游的中國消費者行李箱中,電飯煲等傳統熱門商品依然暢銷,而溫水洗凈馬桶蓋則成為今年的一大購物熱門。日本當地媒體稱,“馬桶蓋幾乎處于斷貨狀態”。最近有中國消費者驚奇地發現,馬桶蓋的外包裝上赫然印著“Made in China”,產地竟是杭州下沙。
千里迢迢跑到日本搶購馬桶蓋——盡管有人斥之為“人傻錢多”,但奈何消費者就是“傻并快樂著”。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你相信自由市場的力量、相信消費者用腳投票的能力,就應該尊重這種“搶購”的權利。消費問題,還是需要平心靜氣來分析,總不能好像根本不需要試用一下人家的馬桶蓋,就堅信《西京雜記》里的夜壺“虎子”,早就在千百年前天下第一,而這個世界上再不可能制造出比它先進玩意的意思。
從這個意義上說,別說日本馬桶蓋產自杭州下沙,就是來自非洲原始部落,皆不能成為原罪。
一只馬桶蓋的日本自由行,起碼對應著三重追問:一則,內外有別的質量標準,豈非是拿國人當傻子在先?譬如這家杭州企業,據稱,在日本銷售的這款馬桶蓋在國內沒有同型號出售。客服人員表示:“這款馬桶蓋的生產標準完全依據日本的相關標準生產,從質量上來講要優于國內的同品牌產品。”民間早有傳聞,一些大企業往往是“拿到國內的是次等品,出口國外的是優等品”——如此區別對待、看人下菜碟兒,在消費市場越來越扁平化的今天,豈不是逼人去國外掃貨?這也許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某種商品一旦出口轉內銷,似乎就等于是給國內消費者撿便宜一樣。
二則,中國的馬桶蓋生產企業都玩泥巴去了嗎?當然不是,他們也沒閑著,沒閑著抄襲和山寨,沒閑著在版權糾紛中焦頭爛額。幾天前,媒體給公眾呈現了一組數據:“據歐盟委員會2014年12月發布的一份調研報告,2013年全球研發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業中,日本企業的數量(387家)遠遠多于中國企業(199家)。從研發經費上看,387家日本企業的研發投入總額更是高達856億歐元,相當于199家中國企業投入額(203億歐元)的約4倍。”馬桶蓋是不是日本制造業“最后的榮光”不好說,但中國商家在馬桶蓋上的“粗心”與“疏漏”,在創意與創新上的歷歷短板,恰恰是“一只馬桶蓋的日本自由行”之根源。不然,中國消費者怎不去日本買冰箱彩電洗衣機了呢?
此外,馬桶蓋事件中,再次清晰無誤地闡釋了“內需不振”的原委。春節期間,有多達45萬中國游客赴日消費,購物消費近60億人民幣。與海外消費的熱絡相比,有數據顯示,國內的消費卻不盡如人意。春節期間中國國內零售額增幅逐年下降:2014年,零售額同比增長13.3%,是自2005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中國人“錢多”,這不假,但中國消費者絕非“人傻”。選擇更好商品與更優服務,而不是囿于虛化的民族情緒中躑躅難行,這恰恰是成熟市場中難得的消費理性。
從宏觀經濟來說,自家的錢總被別人掙去不是好事;但從消費自由來看,詰責赴日游客搶購馬桶蓋也絕非什么善舉。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從細節與骨子里尊重消費權益與自由——唯有如此,中國消費者才會更愛國產貨。
相關鏈接:
游客赴日搶購馬桶蓋確認系國產 廠家:國內款功能更多瘋搶馬桶蓋、日本米的背后是國人之無奈除臭沖洗烘干抗菌 日本馬桶蓋遭國人瘋狂搶購浙江被指似“馬桶蓋”酒店將申報世界十大建筑馬桶蓋酒店是“世界第九灣”的冷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