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清華發表演講稱——
美國不加入亞投行也沒什么大關系
本報記者 崔麗
擠過幾名盤腿坐在地上的學生,72歲的斯蒂格利茨才走上主席臺。
3月23日下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進行的“中國下一階段發展戰略”主題演講,吸引了大批聽眾。中國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籌備設立、進入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即將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關于這些熱門話題,人們希望聽聽這位諾獎得主的分析。
2001年,斯蒂格利茨因對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信息經濟學的創立作出的重大貢獻,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此番來到中國,他更著眼于已啟動編制的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以下簡稱“十三五”規劃)。他直入主題說,中國制定“十三五”規劃面臨著幾大挑戰:不公平、環境惡化、經濟不穩定、信任萎縮等,這些需要平衡改革開放中速度與秩序的問題。
斯蒂格利茨說,未能預測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是標準經濟模型的失敗。“中國之所以成功,是沒有聽世界銀行[微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話。因為標準模型存在著有限競爭、不完全巿場、創新激勵等問題。”他認為中國“十三五”規劃不應以標準經濟模型為考量。
演講中,斯蒂格利茨結合美國在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的經驗與教訓,給中國提出了他的建議。
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中國“十三五”規劃中應致力于建立一個公平共享、高質量的教育體系。以美國教育為例,他認為教育的不公平性使教育更多服務于富人子弟,而不是窮人子弟,這是中國教育應著力避免的問題。
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不應僅著眼于個人消費增長,而應該加大公共支出、消費和投資,以及對環境、城市建設的公共投資,包括公共交通、房屋、醫療、教育等。
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斯蒂格利茨認為,公民社會、政府、市場這“三只手”都應該參與進來,“應通過發展公民社會制約政府與市場的權力,并且政府應更加透明化,信息更加公開化”。
斯蒂格利茨說,亞投行和金磚銀行標志著一種新的體制和機構的開端,即使美國決定不加入也沒什么大的關系,中國會與其他國家把亞投行做起來。
斯蒂格利茨特別提醒,專注于基礎設施的亞投行同樣應注重環境保護和社會方面的影響,他相信這一新的機構能夠創立良好框架做好這些事情,為世界帶來更好的發展。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財經官方微信(微信號sinacaijing)。
![](http://img.hkwb.net/2015-03/28/f99a53d86027bd7e43ba3a594e38ed9d.jpg)
文章關鍵詞: 斯蒂格利茨亞投行諾獎得主
已收藏!
![](http://img.hkwb.net/2015-03/28/444819ec966f0a408eebe58270029d0f.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