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古村門
海口市遵譚鎮儒云村村門,其上嵌有“云程發軔”的石牌匾。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攝
海口市龍泉鎮雅詠村石門上的“雅詠詩禮”石刻匾額。鐘捷東攝
古村門是一本厚重的歷史書籍,它承載著前輩用歲月寫就的故事,包羅萬象,只有用心去閱讀時,才能讀懂它的純美。
在海南,尤其在瓊北地區,絕大多數村莊都有村門。古村門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但如果追問古村門的產生、演變、結構、種類、歷史和蘊含的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等,或許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古村門是歷史遺存,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它是一種占有物理空間,綜合了雕刻、書法、人文、歷史的元素,是集實用性、觀賞性與文獻性于一體的藝術作品。
古村門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中原文化傳入海南島的象征,也是漢族移民文化的歷史見證,涵括了移民文化、貶官文化,更多的是儒家文化在海南的傳播過程。
這些古村門除了有共同的防御性能外,還有的是記德載功名,有的是文教薪傳,有的是記事傳古。它們現在已經失去曾經的輝煌,靜靜地承載著歷史的痕跡,承載著歲月的滄桑,忠實地保存了文化的蹤跡,記錄下歷史沿革、政治文化、宗族民俗、人文歷史、社會檔案。
目前海南各地所遺存下來的古村門,固然有許多保存完好,但歲月流逝,滄海桑田,歷經百年戰亂,自然侵蝕,各類天災人禍,海南的古村門更多的是殘墻斷壁,完全未遭破壞的古村門甚少。它們大多在荒郊野嶺,為荊刺所覆蓋,有的石材被拆去鋪路或修水利,有的匾額棄于曠野,字跡模糊難認。
海南古村門絕大多數分布在瓊北的火山地區,如海口的石山、永興、長流、遵譚、龍橋、龍泉、龍塘、舊州、新坡、靈山,澄邁的老城、白蓮、美亭、東興,定安的翰林、嶺口、龍河等地區。
“小舅仔,穿長袍,‘垯門’站,迎新官”。這是在羊山地區流行的民謠,即新郎接新娘時,要在村口‘垯門’處,由媒婆稟告女方父老,同意后,由小舅子引路,方可入村。‘垯門’指村門,是村莊特有的標志,是村與外界的分界點。
海南閩語中的“垯”,指石門,羊山當地村話中讀“門闕”、“門屋”。
瓊北地區的古村門起源于我國古代皇家的闕亭,闕亭也叫闕樓,是一種皇權或威嚴象征,更多的是有防御、抵抗外來侵略作用。自古以來國有界,城有墻,家有庭院。古代宮殿,包括祠廟和陵墓前的建筑物,闕樓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以兩闕之間有空缺,故名闕或雙闕。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也為記官爵、功績和裝飾之用。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卷二十三:“蓋為二臺于門外,人君作樓觀于上,上員下方。以其闕然為道,謂之闕,以其上可遠觀,謂之觀,以其縣(懸)法謂之象魏。”《漢書·朱買臣傳》:“詣闕上書。”
從海南漢民的古村門中清楚地看出,他們的“過瓊公”大多是在不同朝代從福建閩南一帶遷移而來,他們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倡導儒家“和善文化”,崇尚儒家“孝道”、“和平”、“向善”、“仁”、“義”、“禮”、“智”、“信”等普世之道,追求純樸優雅,修身養德,向世人傳播的一種和善文化,創造一個充滿和平與向善、文明與博愛的家園。
吉祥圖文企盼福氣
在瓊北鄉村,處處可見到受儒家文化影響留下的痕跡,如海口市遵譚鎮儒鐘村村門的“勤儉孝友”、“仁居由義”、龍泉鎮雅詠村“各守忠孝”、龍塘鎮“康樂和親”、永興鎮陳球村“禮儀淳風”。
石山鎮美安美玉村的“福門”或叫“太極門”是較有文化特色的。門額上刻著“文富坊”三字,門頂上有石刻的“太極”圖案,背面刻著“福”字,明顯的牌坊村門合一,集民俗文化、道教文化及儒家文化為一體的古村門,全村有吳、陳、王等多姓,村門上無落款時間,村史族譜無記載,不知何時所建?為誰而建?“文富”何意?是否有“文章華國,富厚傳家”的寄意不得而知。
太極圖的最早傳出為宋朝道士陳摶。陳摶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傳對內丹術和易學都有很深造詣,創建了太極理論及太極圖。此處恰好是道教內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故鄉,白玉蟾是海南石山鎮典讀村人,是我國南宋著名內丹理論家,是內丹派南宗派的鼻祖。兩者之間是否有互相關系,有待考證。美玉村的先民把“福”鑲在村門上,意在“開門迎福”。福文化是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民俗文化。它的涵蓋面非常廣,伴隨華夏幾千年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如今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它所折射出的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生活觀念及價值觀。
所謂“福”,在過去是指“福氣”、“福運”,而現在人對福的理解是“幸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中國的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企盼福氣的到來。
取意“詩”“禮”有“雅”有“頌”
石山鎮榮堂村的“太古仙門”,太古在海南話中是很久很久的意思,太古仙門指的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究竟有多古老,通過仙門進入古村。整個村子就是一個火山石的世界——小路、墻壁、庭院、戲臺、廟堂甚至磨具、石盆、石碗、石桌、石凳,都是用火山石做原料。說不清這個石頭村到底有多少年歷史,腳下是火山石鋪就的村道,歷經多年的風雨,多孔的火山石被磨光發亮。
在離太古仙門北面約200米處,有一傍坡而建鐘氏古墓。從碑文上得知墓主名鐘明顯,生于1122年宋徽宗壬寅年,卒于1187年宋孝宗丁未年,是海南鐘氏遷瓊鼻祖。據《鐘氏族譜》記載:宋高宗在位時,適逢朝庭舉行全國考試,鐘明顯高中進士,任官知縣。因南方之亂,被封統領武官,領兵南下海南平亂,后解甲歸田擇居石山圖頭山村,今石山鎮榮堂村。鐘明顯生育三男一女,長子鐘維統出身于拔貢,次子鐘維緒出身于歲貢,三子鐘維綸出身于處士,父子俱貴,兄弟齊名,人稱花萼聯輝,歷代子孫相傳,散居全省各地。現已傳至四十二代。如此看來,該村莊有近千年歷史,可說是千年古村。村莊四面樹木蔥蘢,花果飄香,如人間仙境。
遵譚鎮雅頌村,全村二百余戶,近千人口,均為鐘姓,走進村中,鐘靈毓秀,村民厚樸,平淡而自然。問起村中老人,不知“雅頌”何意?自稱是明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戶部右侍郎鐘芳后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