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山村門的防御功能
海口市龍泉鎮大疊村古村門。鐘捷東攝
海口市石山鎮榮堂村古村門。李幸璜攝
海口市龍泉鎮國揚村古村門。鐘捷東攝
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美孝村連著古代石門的“抗日墻”。海南日報記者李幸璜攝
在海口羊山地區有一個古老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火山爆發以后,瓊北出現一個三腳黑盜公,身高七尺,四肢發達,力大無比,并兇煞無比,但不能彎腰下蹲,常常夜間潛入村莊盜劫六畜,偷吃小孩。村民為保平安,便筑起小石門,并用石頭把村莊包圍起來,把盜公拒之村外。傳說歸傳說,但村民在建造石門時都不能超過六尺。
建造村門,村民首先考慮的是防御性能。防御既是防御外來侵略,更重要的是防匪防盜。整個村門是由大石板堆砌而成,大的石板有數百斤重,堅固而耐用,門中央上下留有凹槽,一有敵情,馬上上門板,門板一般由一塊一塊連接起來,每塊厚可達五厘米,并以橫木條閂之。門的一側有的留有槍眼,作為還擊自衛;有的古村門上面設有小閣樓,小閣樓底木頂瓦,可遮風避雨,面積大約3-5平方,可容納2-3人及放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便于使用。類似大戶人家庭院,平時有人站崗放哨,打更報時,一有情況,則鳴鑼告知,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多見于海口市永興鎮、石山鎮。
如永興鎮的博學村、美梅村等。整個村莊用大石頭筑成高墻,可達五六米,墻厚有二三米,有的上面設有小道,人員可來回運動,墻的上面放有木棒、亂石,作為防御之用;有的還放些稻草干柴備用,發現敵情,即點燃,類似烽火臺。村門口是進入村莊的唯一出入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感覺。
據遵譚鎮涌潭村《疊里蔡氏族譜序》記載:東寇陳子瑚久聞九娘姿色甚美,且為武都千戶侯之女,也祿、申甫之小姑,領兵攻疊里,圍困月份余,久攻不下……
明代王佐《雞肋集》云:父亡弟幼,不欲以黎土屬之他人,故親統父兵俟弟之壯,不肯適人。元末寇亂,統父兵保境,鄉人賴之。未幾,東寇陳子瑚陷乾寧郡(今府城),邑皆為之所有。九娘固守村城,子瑚屢攻不下……
疊里村即涌潭村,講的是疊里村姑娘蔡九娘替父領兵,帶領村民,憑著緊固的城墻,抵抗外來倭寇的故事。又例如永興鎮美孝村為了防止盜賊進村搶劫,于光緒八年(即1875年),村民自發組織并動員全村18歲以上強壯有力的男女投入建筑環村圍墻的艱巨工程中。歷經三年多的時間,終于將環村圍墻建成。堅實牢固,圍墻北邊沿路設三個石門,南邊設一個石門形成南北對通,圍墻臨路部位都設有槍炮眼。石門晚上全部關鎖并派人輪流看守,寬大的村圍墻內設有二、三層巷門,巷道縱橫交錯,外人一進村就如入迷宮。村圍墻的建成令賊匪不敢冒犯。在村墻的保衛下,村民的生命和財產才平安度過了賊匪蜂起的動亂年代。
抗戰爆發后,這條環村圍墻成了抗擊日寇的堅強堡壘。當時,美孝村里住有一支抗日游擊隊,日寇曾多次組織對美孝村實行大掃蕩,正是憑著這座偉大堅固的火山石長城的護衛和巧設其中的迷宮暗道及槍炮眼,最終令鬼子掃蕩計劃落空。日本無條件投降后,全村男女老少同感,多虧有了這條堅固的圍墻保護,化險為安,才避免遭受滅頂之災。村民們為了紀念這條村墻所起的保護作用,將這條圍墻稱為“抗日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