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追逐服務高收費既受經營本質驅使,也有銀行應對經營業務轉型的無奈。
銀行服務收費成社會各界關注焦點,正如銀監會副主席周慕冰所說,從總體上看,銀行業積極完善服務收費、投訴和責任追究等制度,規范收費行為也取得一定成效。但部分銀行機構收費上質價不符、捆綁收費、只收費不服務等現象仍時有出現,與公眾期待有一定差距。
客觀地看,銀行與其他商業企業一樣,必有服務收費,且在很大程度上用收費補償經營成本、獲得利潤和防范風險。因而,銀行追求服務收費的動機可以理解。但是,其收費動機必須符合客觀經濟實際及企業和民眾承受能力,否則服務收費必然步入“越減越多”、“越降越高”的怪圈。
而當前銀行為何會掉入這個收費陷阱而難以自拔?原因不外乎三方面:一是隨著存款利率即將放開,銀行傳統存貸款利差進一步收窄,銀行越來越倚重服務收費。二是各銀行總行雖有明確規范服務收費要求,但基層銀行為完成利潤、中間業務等考核指標,不得已通過變相收費來實現。三是監管部門面對龐大銀行分支機構網點,力量過于單薄,無法對所有銀行機構進行全面檢查;即使被檢查銀行機構查出問題,由于處罰過輕,缺乏違規懲處威懾力,不足以引起全局警醒。因此,銀行追逐服務高收費既受經營本質驅使,也有銀行應對經營業務轉型的無奈。
自2014年2月《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頒布之后,收費項目確已減少,一些不當收費名目都已砍掉。從總體看,收費項目基本趨于合理。但為何企業和民眾仍頗多詬病,主要是一些中間收費項目,仍得不到完全徹底規范。為何銀行中間業務收費難以降低,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一方面,銀行經營轉型處于探索和迷惑期,中間業務收費本身存在有待完善地方,該如何監管?另一方面,目前中國銀行業仍沒有走出傳統存貸款業務經營“樊籬”,業務單一,且在證券、保險、投資等方面業務受到限制,造成銀行經營盈利渠道過窄,銀行將來業務發展該走向何方?
顯然,目前規范和降低銀行服務收費,若只堵不疏,僅對銀行服務收費進行嚴厲打擊,且不給銀行業務發展和服務收費以新的出路,會產生兩種不良后果,一是銀行經營會走入“死胡同”,經營難以為繼;二是會使銀行服務收費步入更加惡性循環狀態,“按下葫蘆浮起瓢”,永遠無法擺脫服務收費混亂局面。
因此,對銀行服務收費應從兩方面加以引導:首先,按監管部門頒布的服務收費新規規范約束收費行為,加大監管力度。其次,加快銀行業務經營改革步伐,由單一傳統存貸款業務向保險、證券、投資等混合經營業務發展,拓展銀行收入渠道,增加盈利點,使銀行業從過分依賴抬高中間業務收費轉向到發展混合業務經營,為真正降低銀行服務收費提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