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正式結束。古羅馬政治學家西塞羅說,“一個人如果對自己出生以前的歷史毫無所知的話,這個人就等于沒有長大。”對于個人如此,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又何嘗不是。歷史需要銘記,社會需要記憶與警醒。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據中國軍事科學院編的《中國抗日戰爭》記載,“中國軍隊傷亡380余萬人,中國人民犧牲2000余萬人,中國軍民傷亡總數3500萬人以上”。另外,按照1937年比價,中國官方財產損失和戰爭消耗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美元。連綿的戰火,導致經濟停滯,百姓流離失所,正應了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雖然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但是先烈們卻用血肉之軀筑起了新的長城。抗戰八年,全民皆兵,有我們耳熟能詳的地雷戰、地道戰、游擊戰等軍民抗戰;,有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昆侖關大捷等中國軍隊的英雄抗敵;還有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御辱的豐功偉績。先輩們的卓絕斗爭,不僅贏得了民族的獨立,而且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多難興邦,殷憂啟圣,危則志銳。經歷了水火淬煉的中華民族,在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迅速投入了偉大的戰后復興工作。緬懷歷史,戰爭帶給人的是無法磨滅的痛楚還有落后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因此百廢待興的中國大地上,再次涌現了一批為祖國騰飛而奉獻終身的榜樣。他們是為了祖國的核武器發展而作出重大貢獻的“兩彈元勛”鄧稼先;他們是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們是支援祖國邊疆建設的熱血青年;他們是在工廠、田地揮汗的勞動者;他們是體育賽場上的健兒,他們是經濟市場上的開拓者……他們自強不息,是祖國的建設者,是偉大復興的圓夢者。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為民請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緬懷歷史,追憶先烈,是為了我們每個中國人都能謹記肩上責任,在和平年代,只要在平凡的崗位上自強不息、奉獻付出,我們就是中國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