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一經發布即引發熱議,其中把“互聯網金融”首次納入五年規劃,既是意味著一直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開始成為中國大金融體系的一部分,也預示著中國金融監管框架要有一定的新變化以適應新形勢。對此,作為全國最大的互聯網理財社區的掌門人,挖財總裁顧晨煒從企業層面解讀認為:互聯網金融監管要避免“盲人摸象”,金融創新必須置于大數據監控之下。
首次納入“十三五”規劃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原來的監管框架已經無法覆蓋到所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領域,有必要加強監管。“互聯網金融”首次被納入“十三五”規劃,但對于如何監管,規劃強調互聯網金融要“規范發展”,而整個中國金融體系則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顧晨煒認為,從這個提法中可以看出高層是基于對目前中國金融業發展的新變化、新特點而提出的,比如強調現代金融機構種類多、交易頻率高、影響范圍廣等特點,特別強調目前中國金融業綜合經營的趨勢明顯。
監管模式要有可操作性
作為具體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從業者,顧晨煒指出,目前的金融監管很難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合適的才是最好的,他大膽建議監管部門可以借鑒互聯網思維來探索一種新型的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模式。事實上,這種創新的監管模式已經在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上有所體現。今年7月,包括央行在內的十部委出臺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各部委共同監管,這很類似互聯網行業倡導的眾包模式,每個部委各管一塊,協同管理。目前金融體系出現了較大變化,“產業+金融”、“消費+金融”、遠程開戶、電子合同等的創新模式不斷衍生出新的業務板塊,單個部委的監管很難全覆蓋,為避免出現“盲人摸象”式的監管真空和監管失真,眾包式協同管理就顯得更靈活更具實操性。
金融產品也將更加透明
更進一步看,互聯網化的大數據技術還能有助跟蹤結構化金融產品底層資產,加強其透明度和波動反饋。從國際層面看,2008年發生在美國、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就是因為創新過快,一些金融產品已經脫離了金融的本質,缺乏對資本充足性以及杠桿比例的把握,此時監管又跟不上,各種因素疊加釀成金融危機。而如今互聯網技術帶給金融業的變化是數字化確權、數字化溯源都變得更容易實現,互聯網讓金融產品更精準,也更透明,透過互聯網用戶和監管部門都可以直接追溯到金融產品的本源。“如今買塊豬肉都可以數字化地追根溯源,金融產品就更沒有理由做不到。”對此,顧晨煒代表企業界發表心聲:只要順應潮流,加大互聯網思維在監管框架中的探索,中國一定會建成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體系,互聯網金融也將在“十三五”期間取得長足的進步。
?
?
相關鏈接:
深度:互聯網金融下一個風口在農村?
外媒:12億互聯網認證信息或被盜 FBI鎖定疑犯
互聯網金融企業董事長攜巨款跑路 行業協會介入處理
深度:互聯網金融下一個風口在農村?
互聯網+時代電視版權保護待“跨界”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