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的政治局會議,對中國7000萬貧困人口來說,最溫暖也最有盼頭的,就是那七個字:打贏脫貧攻堅戰。
從過去的“扶貧”到“脫貧”,從民生工作到“重大政治任務”,從下任務到立“軍令狀”,相關表述層層遞進、字字千鈞,體現了一種義無反顧的大智大勇,也體現著徹底解決、不留死角的決絕。
“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鼓舞人心的,不僅是愿景。有兩個重要的問題,一直懸在中國上空,將貧困聚而殲之,該不該?能不能?
兩個問題在政治局會議上得到的肯定答案相當深刻:“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促進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這是對“該不該”的回應;截至2014年底,我國仍有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7017萬人,將多舉措脫貧5000萬社保兜底2000多萬,“各級黨委和政府特別是貧困地區的黨委和政府,要逐級立下軍令狀,層層落實脫貧攻堅責任”——這是對“能不能”的具體安排。
將“軍令狀”字眼寫入正式文件,相當罕見,這意味著一個地區是否能夠在限期內徹底完成脫貧任務,將和相關領導干部的“烏紗”息息相關。從中國的政治生態來說,對這樣的軍令狀,沒有官員敢于怠慢。
貧困,是有人類以來,就與各國各民族如影隨形、從未徹底被消滅的一種社會現象。但是,一個真正文明的社會,不能容忍群體性、區域性的貧困長期存在。鄧小平曾有針對性地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句話撬動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后的全面扶貧戰役,讓7億中國農民走出貧困。
新中國成立大半個多世紀,仍有泱泱7000萬百姓深陷貧困線以下,這讓GDP已高居世界亞軍的中國無法傲然,也讓執政黨焦灼難安。事關立國宗旨與人民福祉,事關執政基礎與長治久安,茲事體大。曾經跋山涉水親力親為扶貧開發的習近平,12年前就出版了《擺脫貧困》一書,他的決策依據有來自泥土的扎實有力,“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
事實上,中國諸多現實矛盾,源頭都指向“貧困”。遠離主流社會的陌生地名,經常觸目驚心出現在新聞標題。因為地震、礦難、泥石流,因為校車事故、環保災難或是一些基層政權的淪陷,因為眾多生命的非正常死亡……陌生,意味著那里生態與人文環境的嚴峻與脆弱,意味著深藏那個偏遠角落的貧窮在各個領域作祟,更痛楚的,是那里的生命,會遭遇更多天災人禍,更容易飄離人間。貧困必然導致生命防御能力的極度脆弱,也意味著百姓對無良官吏、無良商家抵御能力的極度脆弱。
將7000萬貧困人群一同載入發展的快車道,不光是人民共和國的必須,而且,造福他們,更將造福國家,造福你我。
打贏中國脫貧攻堅戰,就意味著打贏中國轉型的漂亮一仗。在今后的五年,針對脫貧的攻堅拔寨,正孕育著中國經濟新的機遇、新的增長點。一旦7000萬貧困人群有了消費能力,一旦中西部農村內需閘門打開,一旦中國農民的消費熱情與消費能力被激發,中國經濟將擁有一把開啟阿里巴巴之門的神奇密鑰。
這并不是說,脫貧之戰僅僅是刺激中國經濟的權宜之計。習近平說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中國,怎能長期漠視貧困人群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呢!
持續5年的脫貧攻堅戰,不但將給中國最后的貧困致命一擊,更將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巨大跨越。
?
?
相關鏈接:
打贏脫貧攻堅戰“軍令狀”體現不留死角的決絕北斗衛星技術獲重大突破 少壯派專家曾立軍令狀中央明確2020年7千萬人脫貧 政府立軍令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