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貔貅時代”即將終結。統計數據顯示,當前中國金融資產規模已達100萬億元,而通過資產證券化手段來實現資產流轉,成為銀行實現輕資產“瘦身”轉型的重要抓手。
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民生銀行投行部總經理張立洲表示,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資產模式難以為繼,資產輕型化、流量化將是未來主流商業模式,對金融機構而言,資產證券化是繼大資管之后下一個業務浪潮。
第三大金融市場崛起
“金融資產是中國最大的存量資產,如果能有效盤活,實現資產流轉,將釋放巨大的金融效率。”張立洲對證券時報記者說,“資產證券化將是繼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后,中國的第三大金融市場。”
資產證券化近幾年正駛入“快車道”,目前形成了以銀行間市場為主體,交易所市場快速發展的格局。從發行主體看,銀行業金融機構仍是當前資產證券化的主力軍,但今年以來不少企業也加入證券化的隊伍。張立洲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先行迎來資產證券化的機遇期,有著既被動又主動的背景。
張立洲解釋,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資產證券化,主要原因是由于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所帶來的利差收窄、息差下降,使得金融機構對資產負債表不堪重負,不得不將手中長期持有的巨額資產流轉起來。另一方面,資產證券化本身也是商業銀行改變自身業務結構、利潤結構實現銀行轉型的有利選擇。
謀求輕資產轉型的不只是銀行,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正向資產流量化的管理模式轉變。“資產有流動性、收益性和安全性,但過去中國企業不太關注流動性,而現在不少企業已意識到,擁有大量的資產是巨大的包袱,不少人都在琢磨如何將手中的資產流轉起來。”張立洲說。
對于在證券化時代應如何運作,張立洲認為,要用投行思維踐行證券化,即未來的服務模式將是多個金融機構為一個企業共同服務證券化業務。
釋放有效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11月中旬,今年資產證券化發行總量已達3239億元;存量規模3367億元,是去年市場規模的1.15倍。發起機構也從傳統的國有大行和股份行延伸至城商行、農商行。
中誠信國際結構融資部總經理李燕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今年城商行、農商行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CLO)的勢頭格外強勁,新增規模和單數均超市場總量的三分之一。
在發行勢頭迅猛的背景下,仍有問題需要解決。中債資信評估公司常務副總裁任東旭稱,當前資產證券化市場存在的首要問題是投資群體結構單一,缺乏成熟的高收益投資群體。
“截至今年10月末,CLO的投資機構共有385家,其中152家是銀行業金融機構,銀行持有CLO的規模占比達62.3%。銀行機構間互持CLO比例過高,不利于風險從銀行體系中分散。”任東旭稱。
張立洲也認為,目前資產證券化市場的供給不少,但由于投資端沒有真正打開,導致有效需求沒有完全釋放。未來資產證券化若要實現真正的大發展,首先就要開放投資者范圍,將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打通,并實現公開市場和私募市場的有效融合。
除了投資主體單一、市場割裂外,任東旭認為,我國的證券化市場還缺乏有效的定價體系。由于我國的債券市場起步較晚,相關數據相對缺失,且沒有建立權威的第三方估值體系,從而導致投資者難以對產品的價值進行準確評估,增加了投資的難度。
此外,證券化產品的信息透明度不足、基礎資產結構仍顯單一等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
?
?
相關鏈接:
廣州民間金融街探轉型新路 互聯網+品牌向全國推廣?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