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勇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同于以往。這不僅是在“十二五”即將收官、“十三五”即將開局之際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而且這次會議,明確提出“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既對2016年的經濟工作重點和宏觀經濟政策走向有指導意義,也對整個“十三五”時期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做了基本的鋪墊。
這次會議最大的亮點,就是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以前年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經濟工作任務中,不乏隱含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意,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等,但這樣明確提出并具體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尚屬首次。
可以認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將是下一階段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主軸。盡管中國經濟在過去幾十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經濟實力已躍居世界第二,但毋庸諱言,最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確實遇到了不小的難題。最直觀的現象就是經濟增速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為當前的中高速增長;而且,由于外部需求的持續不振和國內傳統消費需求飽和以及投資需求刺激弊端連連,造成一段時間以來經濟下行壓力揮之不去。這一現象,表面上看是經濟增速放緩,其深層次的含義是以往慣用的宏觀經濟調控方式要進一步創新。
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將其明確為“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币环矫妫瑥膽鹇詫哟紊?,預示著當前及今后較長時間里我國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將有新的變革,另一方面,從戰術層次上,也著眼于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做了有針對性的具體部署。
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總的來看,就是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部署的重點內容。其中,去產能是最為迫切的任務。產能過剩,除了市場機制的自發盲目性原因,也與前些年為拉動經濟增長而不適當的宏觀刺激政策導致資源錯配有關。為了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使經濟發展更有質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去產能放在經濟工作任務的首位,要求“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辦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體系”,促進存量調整、優化,防止出現新的產能過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在于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以結構性的增量改革帶動存量調整。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既要保持經濟適度增速,為改革提供更大的回旋空間,又要放眼全局和未來,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夯實經濟發展的底兒。相較于需求刺激,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不小的情況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難度大、任務重,當需主動有為、全力以赴,并取得積極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以一定的經濟增速為配合,兩者相互配合,才能取得合意的效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在統攬經濟社會工作全局的條件下,正是立足了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這寓意著,適度擴大社會總需求,以此拉動經濟增長,也是當前及今后重要的經濟工作任務。只不過,這種總需求刺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或引發新的需求,是一種更高水平上的總需求刺激。否則,低水平的總需求刺激,難免會走上過去重量輕質的粗放型經濟增長老路。
簡言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達的信息,是明確要求我們應從過去側重于需求管理的宏觀經濟政策,向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并重,并適當加大供給管理力度的方向轉變;而后者,則是走出當前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局面的必由途徑。
?
?
?
相關鏈接:
遵循邏輯 主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