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一開年,全球經濟、特別是各國股市急劇下跌,也給我國經濟帶來很大的挑戰和新的不確定因素。因為今天的中國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
●有事了,咱也不怕事,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成長的。每逢困難會更加堅韌,越遇挑戰會越戰越勇!
●去年針對股市、匯市異常波動,采取穩住市場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符合國際慣例,而且在一段時間內拆掉了一些“炸彈”,避免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但回過頭來看,有的主管部門也要總結經驗教訓,包括適時有效應對的問題、在技術層面主動作為不夠的問題、甚至還有內部管理的問題。
●就業“穩”,中國經濟大的基本面就能“穩”。這是中國經濟近一個階段以來最大的亮點。
●就業形勢穩定、居民收入跑贏GDP增速,單位GDP能耗逐年下降,這些數據是我們經濟基本面保持穩定的體現。
1、現實工作中還存在不少項目批了、錢撥了,卻遲遲開不了工等問題,今后需要進一步加大抓落實和督查力度。
2、我前兩天點名批評了幾個部門工作拖拉的問題。各部門的工作今后決不能再拖拖拉拉!
3、一旦經濟真的出現滑出合理區間的苗頭,該出手時我們會果斷出手。
4、國務院各部部長、直屬機構主要負責人都要主動召開或者出席新聞發布會,積極回應輿論關切。
5、一個人的腦袋能想多少事?能看多少事?只有把“眾眼”“眾足”變成自己的“眼”和“足”,才能真正把天下的事情搞清楚。
中醫藥產業迎來“剛需+政策”雙重利好
除了以上李克強總理的講話,在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還確定了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從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探索運用現代技術和產業模式加快中醫藥發展、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大中醫藥投入和政策扶持等五大方面,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
發展本土醫學正當時
中醫藥覆蓋第一、二、三產業,中醫藥健康服務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豐富的技術和產品應用也帶動了相關制造業發展,年產值超過萬億元。
面對“天時地利人和”的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要緊緊抓住大好時機,趁勢而上,順勢而為。”他說,“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毫無疑問對中醫藥界起到了很大的振奮作用,但是我們也要從獲獎中得到啟示,我們要做好繼承和創新工作,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將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醫大師”孫光榮說,“促進中華民族多種本土醫學的發展十分重要,蒙醫、苗醫、傣醫、維吾爾醫、土家族醫等少數民族醫藥,以及上個世紀50年代由我國首創的中西結合醫,盡管具有差異,但都是主張自然與人體相互關聯、陰陽平衡、綜合論治、氣血共存共濟、內治外治結合。在‘道’這個層面是一致的”。
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強化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和規范種養。”醫藥不分家,提高醫療服務能力離不開過硬的藥材。
被稱為“中藥泰斗”的“國醫大師”金世元認為,“中醫、中藥是一個理論體系,是不可分割的關系。中醫治病通過望聞問切,立方開藥,藥就是治病療疾的有力武器,中醫、中藥必須密切結合才能形成戰勝疾病的有機整體。中藥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品種繁多,產區分散,現狀各異,成分復雜,療效不同。近年來,由于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中藥用量猛增,出現了貨源不足、部分藥品緊張的情況,有不法商販借機制假、摻假,影響了中醫用藥的效果,危害了群眾健康,必須要依法管理。”
我國目前對藥品執行的是流通追溯體系,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曉彤認為,這一體系對中藥材來說存在不適宜之處,因為中藥材的管理太復雜,藥監部門難以顧及全面。如果由中醫藥專家組成團隊來管理,則效果更佳。他建議把流通追溯體系改為質量監測體系,實行責任追溯制。他以院內制劑為例解釋說,“這樣既可以提高制劑的質量,又可以增強醫院研制制劑的積極性,還可以真正提高對制劑的監管”。
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
“醫改歸根到底是要解決三個問題——醫生、醫院、醫業,而醫生是改革的核心。醫改的關鍵不是錢,而是人。”孫光榮說。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強化師承教育,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
“現在人才培養問題已經十分迫切。”金世元說,“目前中醫的從業人員是34.5萬人。傳統上,1個中醫就要配備3個中藥師,通過人員比例可以看出,中藥從業人員應該比中醫從業人員還要多。但現狀并非如此,不僅數量上遠遠不夠,而且很多中藥炮制人員沒有經過正規培訓,這就影響了中醫藥的服務水平。中醫藥人才需要采取正規學校培養和師帶徒兩種方式,雙管齊下,而且要很長時間才能培養出來,中醫藥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是由于人才培養不夠造成的”。
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大中醫藥投入和政策扶持”。孫光榮認為,各級政府應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明確對中醫藥事業投入占國家財政的比重,進一步明確政府在保護基層創新發展、臨床教育、科學文化以及中醫藥生產中應發揮的作用。
孫光榮還表示,中醫藥事業發展涉及文化、衛生、教育、科技、農業、林業、工業、商務、藥品食品監管等多部門,為避免“多龍治水”局面出現,建議即將出臺的《中醫藥法》應明確建立跨部委的常態化決策機制。
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釋放出為中醫藥“松綁”的信號,這一切都緊緊圍繞著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這一核心。
孫光榮認為,當前應建立更加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職業準入、人才評價、成果評審標準體系,中醫藥的管理、醫院制劑、教材改革等應與西醫的規范和標準有所區別。他舉例說,醫院制劑是中醫藥的一大特色,因人因時因地制劑,本來就是為了突出中藥簡、便、驗、廉的優勢,而由于目前審批環節太過復雜,導致中醫院不愿意搞,老中醫也缺乏積極性,許多驗方就此流失。不僅如此,在關系到執業準入資格的中醫考試上、現行的規培上、中醫院管理模式上、中醫師晉升評優標準上,都關系到中醫事業發展的根本。他建議,應明確改革中醫院校課程設置和教材的方向,增加中醫藥專業課程的比重,增加中醫藥經典教學的比重,增加中醫學術經驗傳承的比重,增加院校特色教材、臨床的比重。(央視財經)
?
相關鏈接:
李克強春節后首次發話:中國經濟在挑戰中越戰越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