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產業迎來“剛需+政策”雙重利好
除了以上李克強總理的講話,在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還確定了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措施,發揮傳統醫學優勢造福人民。從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探索運用現代技術和產業模式加快中醫藥發展、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服務、加大中醫藥投入和政策扶持等五大方面,進一步促進中醫藥發展。
發展本土醫學正當時
中醫藥覆蓋第一、二、三產業,中醫藥健康服務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豐富的技術和產品應用也帶動了相關制造業發展,年產值超過萬億元。
面對“天時地利人和”的社會環境和政策環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表示,“要緊緊抓住大好時機,趁勢而上,順勢而為。”他說,“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毫無疑問對中醫藥界起到了很大的振奮作用,但是我們也要從獲獎中得到啟示,我們要做好繼承和創新工作,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動中醫藥現代化,讓中醫藥走向世界”。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將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國醫大師”孫光榮說,“促進中華民族多種本土醫學的發展十分重要,蒙醫、苗醫、傣醫、維吾爾醫、土家族醫等少數民族醫藥,以及上個世紀50年代由我國首創的中西結合醫,盡管具有差異,但都是主張自然與人體相互關聯、陰陽平衡、綜合論治、氣血共存共濟、內治外治結合。在‘道’這個層面是一致的”。
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完善中醫藥標準體系,強化中藥材資源保護利用和規范種養。”醫藥不分家,提高醫療服務能力離不開過硬的藥材。
被稱為“中藥泰斗”的“國醫大師”金世元認為,“中醫、中藥是一個理論體系,是不可分割的關系。中醫治病通過望聞問切,立方開藥,藥就是治病療疾的有力武器,中醫、中藥必須密切結合才能形成戰勝疾病的有機整體。中藥歷史悠久,來源廣泛,品種繁多,產區分散,現狀各異,成分復雜,療效不同。近年來,由于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中藥用量猛增,出現了貨源不足、部分藥品緊張的情況,有不法商販借機制假、摻假,影響了中醫用藥的效果,危害了群眾健康,必須要依法管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