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對藥品執行的是流通追溯體系,北京崔月犁傳統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曉彤認為,這一體系對中藥材來說存在不適宜之處,因為中藥材的管理太復雜,藥監部門難以顧及全面。如果由中醫藥專家組成團隊來管理,則效果更佳。他建議把流通追溯體系改為質量監測體系,實行責任追溯制。他以院內制劑為例解釋說,“這樣既可以提高制劑的質量,又可以增強醫院研制制劑的積極性,還可以真正提高對制劑的監管”。
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
“醫改歸根到底是要解決三個問題——醫生、醫院、醫業,而醫生是改革的核心。醫改的關鍵不是錢,而是人。”孫光榮說。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要促進中醫藥和民族醫藥繼承保護與挖掘,強化師承教育,大力培養中醫藥人才。
“現在人才培養問題已經十分迫切。”金世元說,“目前中醫的從業人員是34.5萬人。傳統上,1個中醫就要配備3個中藥師,通過人員比例可以看出,中藥從業人員應該比中醫從業人員還要多。但現狀并非如此,不僅數量上遠遠不夠,而且很多中藥炮制人員沒有經過正規培訓,這就影響了中醫藥的服務水平。中醫藥人才需要采取正規學校培養和師帶徒兩種方式,雙管齊下,而且要很長時間才能培養出來,中醫藥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是由于人才培養不夠造成的”。
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大中醫藥投入和政策扶持”。孫光榮認為,各級政府應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明確對中醫藥事業投入占國家財政的比重,進一步明確政府在保護基層創新發展、臨床教育、科學文化以及中醫藥生產中應發揮的作用。
孫光榮還表示,中醫藥事業發展涉及文化、衛生、教育、科技、農業、林業、工業、商務、藥品食品監管等多部門,為避免“多龍治水”局面出現,建議即將出臺的《中醫藥法》應明確建立跨部委的常態化決策機制。
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放寬中醫藥服務準入”,釋放出為中醫藥“松綁”的信號,這一切都緊緊圍繞著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這一核心。
孫光榮認為,當前應建立更加符合中醫藥發展規律的職業準入、人才評價、成果評審標準體系,中醫藥的管理、醫院制劑、教材改革等應與西醫的規范和標準有所區別。他舉例說,醫院制劑是中醫藥的一大特色,因人因時因地制劑,本來就是為了突出中藥簡、便、驗、廉的優勢,而由于目前審批環節太過復雜,導致中醫院不愿意搞,老中醫也缺乏積極性,許多驗方就此流失。不僅如此,在關系到執業準入資格的中醫考試上、現行的規培上、中醫院管理模式上、中醫師晉升評優標準上,都關系到中醫事業發展的根本。他建議,應明確改革中醫院校課程設置和教材的方向,增加中醫藥專業課程的比重,增加中醫藥經典教學的比重,增加中醫學術經驗傳承的比重,增加院校特色教材、臨床的比重。(央視財經)
?
相關鏈接:
李克強春節后首次發話:中國經濟在挑戰中越戰越勇?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