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省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經出臺。《方案》按照中央部署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五大領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各地各部門大力推進農村改革,我省農村綜合改革不少領域和方面走在全國前列。去年8月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我省認真貫徹落實,根據廣東實際,研究制定貫徹措施,將農村綜合改革向縱深推進。
近日,筆者從省委農辦獨家獲悉,《關于我省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已經出臺。《方案》按照中央部署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和農村社會治理制度五大領域。
對此,筆者專訪了省委農辦主任陳祖煌、省委農辦農村改革處副處長丁艷平,他們結合廣東農村改革進展,對改革方向、主要內容和政策措施、進度要求等進行了解讀。
●南方日報記者 胡新科 通訊員 劉正躍
已建成1525個縣鎮農村集體產權管理服務平臺
“只做加法不做減法,中央原則要求結合廣東實際具體化。”陳祖煌表示,這也是省委、省政府對廣東落實中央農村綜合改革方案的總體要求。《方案》全面部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尤其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等確權和農村產權監管工作。
“廣東農村綜合改革的特色之一便是尤其注重基礎性制度建設,其中產權制度建設是重要的一條。”陳祖煌告訴筆者,產權制度建設是農村綜合改革的基礎,而當前已在全省鋪開的土地確權則是基礎的基礎。
按照國家部署,2014年我省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在全省18個縣和6個鎮開展確權試點工作。2015年在試點基礎上全面鋪開,至2015年底,全省已有104個縣(市、區)799個鄉鎮10235個行政村啟動了土地確權,完成實測面積371萬畝,頒發承包經營權證書13.4萬份。2016年,廣東全省被納入土地確權“整省推進”試點。
《方案》提出,要在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全面核實農村集體資產基礎上,對土地等資源性資產,重點抓緊抓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對非經營性資產,重點是探索建立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的集體統一運營管理有效機制。現階段,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嚴格限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進行,切實防止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少數人侵占、支配集體資產,防止外部資本侵吞、控制集體資產。
“確權之后,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流轉,對農村穩定、農民持續增收、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都至關重要。但是通過什么流轉?”陳祖煌認為,需要一個公開透明、合法有序、制度完善的平臺。
廣東在打造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可謂花了大力氣,摸索出了寶貴經驗。據統計,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不含深圳市,下同)共建成縣級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128個、鎮級平臺1397個,縣鎮兩級覆蓋率分別為96%、97%,佛山、東莞兩市率先在全市范圍內實現平臺信息互聯互通。
陳祖煌認為,作為農村綜合改革重要內容的產權平臺建設,既是創新農村治理、化解涉農矛盾、保護農民權益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抓手。以佛山市為例,平臺運行以來,因農村“三資”管理問題引發的信訪案件下降了90%以上。
通過產權平臺建設構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交易的市場化機制,還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據統計,2015年全省各級平臺服務農村產權交易19.7萬宗,交易金額約1466億元,普遍實現溢價交易。
陳祖煌表示,下一步將健全和完善全省統一的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體系,已完成縣鎮平臺建設的市縣,要將平臺延伸到省市一級,建立全省統一的農村流轉產權管理服務平臺。在農村集體資產集中在村民小組一級的地區,將平臺延伸到村民小組一級,力爭實現農村集體資產全部納入平臺監管和交易。
全省各地已建有9.7萬個村民理事會
《方案》提出,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依托土地等集體資產所有權關系和鄉村傳統社會治理資源,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在已經建立新型農村社區的地方,開展以農村社區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進行自治試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借鑒了清遠的“三個重心下移”經驗,對基層放權,充分挖掘基層自治能力。
在陽山縣東江村開展的新農村建設中,村民理事會便發揮出積極作用。“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通過理事會反復做工作,爭取到了大家支持,八成建設用的土地是大家自愿送出來的,只有少數是置換。”東江村民理事會長陳晉勛介紹。
陳祖煌認為,在解決一些“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會無人管”的農村治理難題上,村民理事會可發揮巨大作用,如土地確權、公益事業、鄰里糾紛等內部事務上。“關鍵要加強引導培育規范,使其成為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協助開展村民自治的群眾性組織。”
目前,全省各地自然村(村民小組)村民理事會有9.7萬個,占20戶以上自然村總數的64.4%,其中云浮、清遠、梅州等地均出臺了規范發展的指導意見。
《方案》提出,下一步將探索創新民主協商形式,培育村民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重視吸納利益相關方、社會組織、駐村單位參加協商。
英德市石牯塘鎮葉屋村是最早由村民理事會牽頭實行土地互換并地,成功解決土地細碎化問題的村莊。由村民理事會協助做好村民工作,開展土地互換并地,實行“先互換、再確權”,陽山縣2908個村民小組開展自愿互換整合耕地35.49萬畝。
丁艷平告訴筆者,《方案》還強調要發展農戶家庭適度規模經營,“以前農業經營性體系強調龍頭企業、合作社,但農戶家庭經營是合作經營、適度規模的基礎,也是我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體現”。
同時《方案》還提出,到2016年底前,出臺農村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方案,制定普惠金融發展規劃,出臺農村合作金融發展指導意見。2017年底,全面建成農村信用體系,金融服務站點覆蓋全省鎮村。
《方案》還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上作出了要求,2016年底前,實現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全省覆蓋,建立醫療保險城鄉一體化機制。2017年底前,基本實現全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全覆蓋,啟動基本養老保險城鄉一體化試點。
陳祖煌表示,農村綜合改革環環相扣,對促進農民進城務工、精準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都會產生巨大作用。“農村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摸索,要保持思想不松懈、力度不減弱,鼓勵各地以村鎮、社區實施小微改革,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提供基礎性支持”。
?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新實踐·安徽篇]安徽省今年加強財政供給側改革,助力“調轉促”行動計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