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在打造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可謂花了大力氣,摸索出了寶貴經驗。據統(tǒng)計,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省(不含深圳市,下同)共建成縣級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128個、鎮(zhèn)級平臺1397個,縣鎮(zhèn)兩級覆蓋率分別為96%、97%,佛山、東莞兩市率先在全市范圍內實現平臺信息互聯互通。
陳祖煌認為,作為農村綜合改革重要內容的產權平臺建設,既是創(chuàng)新農村治理、化解涉農矛盾、保護農民權益的重要保障,同時也是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抓手。以佛山市為例,平臺運行以來,因農村“三資”管理問題引發(fā)的信訪案件下降了90%以上。
通過產權平臺建設構建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和交易的市場化機制,還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據統(tǒng)計,2015年全省各級平臺服務農村產權交易19.7萬宗,交易金額約1466億元,普遍實現溢價交易。
陳祖煌表示,下一步將健全和完善全省統(tǒng)一的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體系,已完成縣鎮(zhèn)平臺建設的市縣,要將平臺延伸到省市一級,建立全省統(tǒng)一的農村流轉產權管理服務平臺。在農村集體資產集中在村民小組一級的地區(qū),將平臺延伸到村民小組一級,力爭實現農村集體資產全部納入平臺監(jiān)管和交易。
全省各地已建有9.7萬個村民理事會
《方案》提出,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依托土地等集體資產所有權關系和鄉(xiāng)村傳統(tǒng)社會治理資源,開展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在已經建立新型農村社區(qū)的地方,開展以農村社區(qū)為基本單元的村民自治試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fā)展研究所研究員黨國英認為,以村民小組或自然村為基本單元進行自治試點,在某種程度上是借鑒了清遠的“三個重心下移”經驗,對基層放權,充分挖掘基層自治能力。
在陽山縣東江村開展的新農村建設中,村民理事會便發(fā)揮出積極作用。“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通過理事會反復做工作,爭取到了大家支持,八成建設用的土地是大家自愿送出來的,只有少數是置換。”東江村民理事會長陳晉勛介紹。
陳祖煌認為,在解決一些“政府管不好、干部管不了、社會無人管”的農村治理難題上,村民理事會可發(fā)揮巨大作用,如土地確權、公益事業(yè)、鄰里糾紛等內部事務上。“關鍵要加強引導培育規(guī)范,使其成為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協助開展村民自治的群眾性組織。”
目前,全省各地自然村(村民小組)村民理事會有9.7萬個,占20戶以上自然村總數的64.4%,其中云浮、清遠、梅州等地均出臺了規(guī)范發(fā)展的指導意見。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