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徐蒙
當國企改革和“供給側”相遇,能擦出什么火花?
最近,上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方面政策方案正在研究設計之中。上海供給側改革從何切入、如何發力?專家學者、政府部門展開的一系列調研和討論中,國資國企成為各方關注焦點。上海國資國企已開始從供給側發力,探索新一輪的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以及制度創新。
產能減法,讓企業輕裝上陣
“三去一降一補”,幾乎每個環節,都和上海的國企密切相關。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指出,雖然橫向比較上海產能過剩壓力相對不大,但低效供給仍大量存在,僅50個區縣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地區,涉及的產業能級低、環境污染重、低附加值企業就有4500家,占地約5萬畝,相當于一個長寧區。
在這些處于低效供給端的企業中,國企仍占據不小比重。相比之下,民營企業市場程度高、機制靈活、嗅覺敏銳,近年來,上海有許多民企通過“市場出清”,淘汰和轉移落后產能。國企則受制于體制機制和歷史包袱,關停并轉的難度高得多。
近年來,上海在國資國企改革過程中,“去產能”同步進行,通過整體上市、國資流動,用盤活存量的辦法,讓不少老牌國企擺脫沉重的過剩產能負擔,輕裝上陣。
上海市國資委介紹,今年上海將繼續堅持做優增量、盤活存量、主動減量,創新發展、重組整合、清理退出“三個一批”的工作清單將在年內正式發布。上海還將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紐帶,推動企業開放性市場化聯合重組,實現與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園區轉型升級相互聯動。
“2016年,上海國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領域的集中度將再提高5個百分點,達到75%以上。”市國資委負責人介紹。
創新加法,提供最有效供給
今年4月北京車展之前,上汽集團將與阿里巴巴一起,發布歷時兩年研發的“互聯網汽車”。這將不是車展上吸引眼球的概念車,而是一款將要量產的產品。盡管國內跨界合作不少,“互聯網+汽車”的全新行業風起云涌,但真刀真槍做出創新產品并直面市場消費者,上海國企仍執牛耳。
這是上海國企在創新引領中的一個縮影。上海承擔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國家戰略,創新供給又是供給側中最重要的一環。和輝AMOLED、高端硅基材料、國產CPU、燃氣輪機等,一系列重大創新項目有望在今年形成關鍵突破。
據悉,今年上海將發揮國有企業在科創中心建設中的示范作用,將以落實鼓勵和支持企業科技創新的9條措施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創新考核、激勵和評價制度體系。
今年,上海將繼續實施“三個視同于一個單列”考核政策,重點開展創新轉型專項評價,支持企業鼓勵改革創新的容錯機制;將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在高新技術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將設立創投基金、共享研發資源、職工技術發明等,推動國資國企改革轉制與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聯動。
制度乘法,打破發展束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要落實到企業層面,如何激發企業活力,打破束縛企業發展的制度障礙,發揮企業家在創新中的作用,是當前上海必須解決的問題。”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
近日,上海國資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正式出爐。這份由上海國資委發布的《本市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制操作指引(試行)》,在已發布的此前上海國資推進“混改”的“若干意見”的基礎上,對“混改”在操作層面的細化,就“混改”的一般流程、改制決策、審計評估、產權交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明確。
截至去年底,上海國資委系統混合所有制企業已占系統企業總戶數的65%、資產總額的58%、主營業務收入的84.5%、凈利潤的93.4%,混合所有制企業已成為上海國企規模、效益、競爭力的主要貢獻者。在上海的“混改”探索中,轉換國企經營機制、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是隱含在數字背后的一條清晰主線,此次操作指引的發布,則是沿著主線方向,提供了更具現實意義的“施工圖”。
市國資委介紹,今年上海將繼續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堅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資監管,實現增強活力與強化監管相統一。上海將以公眾公司為主要實現形式,加快推進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產上市,切實完善國資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將以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為核心,探索實施“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方案,完善市場化選聘和管理企業經營者的制度設計;將以轉變職能、優化流程為重點,加快落實國資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完善“經濟運行監測、風險預警跟蹤、科學評估評價、事中事后監管”體系。
?
?
相關鏈接:
上海降溫樓市:限購升級 二套房首付不低于五成?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