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是最壞的,比縣里領導還壞,你們錄下來,我就這樣說。”“如果社會沒有記者,社會不是這個樣子,天下就太平多了。”據報道,近日,江西一名記者就一起醫療糾紛事件,前往九江修水縣人民醫院進行調查采訪時,一名自稱分管醫療糾紛的副院長黃某不僅屢爆粗口、態度惡劣,還叫囂記者多管閑事。視頻一經曝光,便迅速在網上引發熱議。
每一起醫療糾紛背后,都有一個遭受傷痛侵襲的家庭,更有期待真相的社會目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誰不希望盡快解開事故的謎團?誰不愿逝者早日安息?醫療糾紛,過錯在誰,自有第三方專業機構進行認定。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醫院就可以“坐等結果”。如實解釋事故原因,及時公布糾紛進展,不僅考驗著當事醫院的責任,更拷問著醫者的良心。
一昧地掩飾信息,寄希望于息事寧人,只會點燃輿論的“火藥桶”,甚至在無意中摳響輿論的扳機。堵不如疏。患者家屬、社會公眾有權知道真相,醫院也有接受監督的義務,豈可因為“已經在走司法程序”,就因噎廢食,不作信息披露,不接受輿論監督?“記者比縣領導還壞”暴露的,只是該副院長對監督的無知。
這么多年來,從湘潭孕婦生產死亡事件,到湖南岳陽二院“醫鬧”事件,再到頻繁出現的暴力傷醫,我們這個社會承受了太多“醫患糾紛”帶來的“不可承受之重”。任由“醫患矛盾”蔓延生長,只會侵蝕維系社會穩定的那份相互信任。化解矛盾,不僅需要患者的理性和克制,更需要醫生的責任和義務。正如那句道出醫生角色箴言所講:“有時去治愈,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如果說醫鬧入刑已經堵住了患者“鉆空子”的漏洞,那么,醫者坦然站在媒體面前,接受輿論監督,無疑是安慰社會情緒、修復“醫患關系”的另外一環。而記者,正是那關鍵一環的關鍵角色。
視頻中,還有一個細節,值得反思。該副院長面對記者提出的采訪要求,一再強調所在醫院是“政府的醫院”。其實,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私人醫院,從來都不能排除在監督之外。把自己掩蓋在黑暗里面,只會讓猜測變得更多,事情變得更復雜。與其如此,不如站在聚光燈之下,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
?
相關鏈接:
江蘇鎮江“熟人醫療”破解醫患矛盾 三級醫院做后盾黃潔夫談醫患矛盾:治本要靠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成功醫改何處“下刀”:醫患矛盾何時不坐“火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