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記者趙貝佳
近年來,無論是老城治理還是新城規劃,留給“路邊攤”“臨時集市”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這些流動攤點串起了大街小巷,為市民提供便捷的服務。但與此同時,流動攤點也存在無序經營等問題,引發消費糾紛、影響市容市貌。
在“迎著需求走,做好供給側改革”這篇大文章中,對流動攤點的治理也是題中應有之義。相關管理部門既要依法整治、根除頑疾,也要重視民意,保留合理必要的供應。
流動攤點該何去何從?請看記者的調查采訪。
資料圖
流動的攤點,移動的“便利店”
滿足市民需求,提供就業機會
“來個煎餅,不要蔥花不要辣。”每天清晨,在城市街邊、地鐵站出口,都有許多小白領圍在熱氣騰騰的小推車食攤邊,等待自己的早餐。
除了早餐的豆漿油條、宵夜的烤魷魚烤冷面,路邊攤還會售賣水果、蔬菜和其他生活用品。家住北京西城區的陳薇經常光顧小區門口的流動攤位,“這多方便啊,回家路上就能把晚上和明天的菜都買了。要是撤了這地攤,還真是不方便。”
“下班晚了,就得找這些流動攤填飽肚子。”住在北京回龍觀的黃曉萌表示,雖然很多便利店和飯店也營業到深夜,但其位置的固定性決定了是“人找店”,而流動攤販則是“店找人”。“一次上班路上,我覺得鞋子磨腳疼,沒走幾步,就在路邊攤上發現了鞋墊。這些攤位就像‘移動的便利店’,他們能揣摩透你的需求,帶著‘供給’過來找你。”黃曉萌感慨地說。
如果沒有了流動商販,老百姓生活會受多大影響?陳薇覺得消費的便利性將大打折扣,“想吃水果,我就得繞遠去菜市場,或者去超市。這樣買到的東西會更貴,而且也沒家門口賣的新鮮。”
北京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楊旎認為,流動攤販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市民的部分生活需求難以被有效滿足,流動攤販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需求空白,讓市民消費更方便且成本低廉。
流動攤點不僅平衡了供需兩端,還能勾起人們內心溫暖的記憶。小攤暖黃的燈光,烤紅薯的香味,小區里“磨剪子嘞搶菜刀”的叫賣,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溫馨。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于海指出,流動攤點讓大街小巷變得有活力、有魅力,而不是樣板化的千城一面。“有小貨攤的地方就有人群、有互動,會帶來信息和資源的交流。路邊攤讓人覺得城市不只有鋼筋水泥,還充滿了人情味兒。”
人情味兒還體現在,流動攤販多為就業困難的弱勢群體和流動人口,有了攤位,就有了收入來源。北京金臺西路地鐵站口的早點攤主,是上個月剛從河南來北京的姐弟倆,對他們而言,早點攤就是養家糊口的“命根子”。芍藥居地鐵站口賣春餅的李大爺幾年前和老伴兒從東北來北京,“兩個兒子都在廣州打工,掙得少,顧不上我們,俺倆的生活全靠這個餅攤了。”
“流動攤點有重要民生意義,解決了部分人群就業難的問題。”于海說。
資料圖
攤位不大,問題不小
從“便民”到“利民”,流動攤點亟待規范化
市民對流動攤點的意見也不少。大部分受訪者表示,路邊攤雖然“便民”,但離“利民”還有一定差距。
不少市民對食品質量表示了擔憂。黃曉萌說,路邊攤確實方便,但卻讓人不放心。“我老怕他們用的油、面等食材質量不好。相比之下,固定攤位的食品質量更值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