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覺在網上被人騙了。”不久前,海口市民白先生向記者反映自己的“奇葩”遭遇。
今年初,白先生被朋友拉進一個微信群,熱心公益的他看到群公告說明是“招募義工”,便未作深究。然而,入群第二天,群里開始要求大家上報自己的銀行卡號以及身份賬號,并在聊天時發出各種眾籌項目,要求大家捐錢。
“這明顯就是騙局。”白先生說,群里居然有不少人響應,慷慨解囊。“捐的錢去哪里了都不知道。還有人說,不管真假,就當做慈善了。”
其實,不僅是白先生,很多網友都有過類似經歷:通過門檻低、操作靈活的網絡眾籌,助力個人完成夢想、募集高額治療費用等眾籌項目頻頻見諸各種社交軟件。手指輕輕一點,善款就到了他人賬戶,相對傳統募捐方式而言,這種愛心募捐輕松便捷,對求助人來說無疑是一種福音。然而,與夢想同步前行的還有備受爭議的現實,由于網絡虛實難辨的特點,不時有一些網絡眾籌項目被爆出存造假欺騙行為。
網絡眾籌看起來很美 騙局也不少
白先生的遭遇,絕非個案。網絡上吐槽比比皆是,如“現在網上騙子太多了,披著‘眾籌’外衣進行詐騙”、“眾籌已經淪為網絡乞討平臺”等等。網友的話不是空穴來風。記者了解到,根據眾籌的不同類型,眾籌平臺也形成了層次分明的行業格局:一種是以京東東家、淘寶眾籌等為主的股權眾籌平臺,一種是京東眾籌等為主的獎勵眾籌平臺,一種是受益對象為個人或小微企業主的債權眾籌,還有一種就是以“騰訊樂捐”、“輕松籌”、“淘寶公益”、“積善之家”等為主的公益眾籌平臺。
僅“輕松籌”公布的數據,目前其僅注冊用戶就超過6000萬人,籌款項目超過60萬個,支持次數近億次,截至今年2月,輕松籌平臺上共發起23464例大病求助項目,籌款數額達1.8億多元。龐大的數字下,我們為那些幸運得到救助的求助人感到欣慰,但到底有多少人渾水摸魚,又有多少人因為善意之舉而被騙呢?就在不久前,網絡“知乎女神童瑤”自編自演了一場女大學生無錢治病求捐助的騙局,騙取捐款15萬元。隨后網友爆料,“童瑤”被證實是一名叫童超的男子,25歲,壓根無病。
不少媒體也曾報道過在網絡眾籌平臺疑似騙捐的案例。如北京一媒體報道,在德國留學的謝同學患白血病后,便通過眾籌平臺籌錢治病,其間,謝同學修改了籌款所需金額,從最初的籌款500萬元改為50萬元,這一舉動引發了網友質疑。網友對其治療是否享受德國醫保、眾籌平臺的信息審核、手續費收取和籌款資質都提出了質疑。
還有廣東媒體報道,在廣東佛山,11個月大的女孩潔潔不幸身患重病,其父母通過網絡眾籌募集醫療費,并在短時間籌得近15萬元。病魔無情,潔潔幾天后宣告不治。潔潔的父親盧先生在網上承諾將余下的善款捐出,但網友發現,女孩離世沒多久,其母親就在朋友圈曬起了出國旅游以及品味各種美食的照片。
不可否認,目前在某些網絡眾籌平臺上確實有不少騙局發生。一位網友說:“其實這就是街上的‘丐幫’轉移到了網絡上。其實獻愛心的人每個人損失的并不多,但一旦他們傷了心,受害的卻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捐或不捐這是個問題
有網友吐槽說,朋友轉發來一個眾籌帖子,感覺像是在被“逼捐”。采訪中,不少網友都表示看到過自己朋友圈有人眾籌資金去旅行、看演唱會、買禮物等。勸捐的說辭往往緊密圍繞善心、善行、福報等,有時還外加一句“考驗是不是真愛”、“真情求助”、“多少是點心意”之類的話。
如北京某大學學生周某在朋友圈發布一條消息,稱“6s發布快一個月了,還沒攢夠手機錢,求朋友們紅包打賞,不然就去賣腎了”。一晚上她就收到將近1700元的微信紅包。周某打趣地在自己的“眾籌帖”下面說:“感謝大家幫我保護了腎。”同學劉某對此非常反感,但一看到別的共同好友發紅包,自己也不好意思冷眼旁觀,也“礙于面子”意思了一下。
海口網友“三斤”直言,這種“被勸捐”經常讓自己左右為難。“你都說出來了,我若是不捐,我是不是就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這其實就是對于民眾的一種道德綁架。”不少網友揶揄道:“捐還是不捐,如今還真成一個問題了。”
網絡眾籌亟須規范
據“融美眾籌系統”發布的《2016中國互聯網眾籌行業發展趨勢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國共有354家眾籌平臺,目前303家正常運營。各平臺具體所需的資料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兩類,即是否需要提供項目發起人的身份認證信息和貧困證明。
以“輕松籌”為例,記者進行了嘗試:在關注了“輕松籌”微信公眾號后,點擊發起項目,選擇了微愛通道。隨后,彈出一個項目發起須知:“發起人須對其提交資料的真實性負責,不得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點擊“知道了”,并選擇大病救助后,再次彈出一個類似的籌款說明。
記者發現,在填寫目標金額、資金用途、截止日期和填寫籌款說明,并上傳8張以內的患者治療照片、醫院診斷證明等照片后,求助者就可以開始眾籌了。對此,許多網友表示,僅憑如此簡單的上傳證件和后臺驗證,籌款門檻是否太低:“假如有人有錢看病,還發起籌款,如何辨別?”“假如某個求助者治病只要20萬元,但卻發起30萬元的項目,怎么辦?”
“因為網絡公益眾籌主體的不規范,可能存在‘沒病裝病’、‘小病裝大病’等情形。”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樣的募捐欺騙了捐贈人的善心,長此以往不利于公益慈善的發展。“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和慈善組織也要適應形勢的發展,要有前瞻性的目光,把網絡上的技術運用到募捐過程中,在運用新技術的同時,也要進行嚴格管理。”
對于網絡社交平臺上出現的快捷個人救助類籌款項目,海南成美慈善基金會秘書長劉英子提醒公眾,要看準項目是否具備公開募款的資格,如果本身發起的平臺不是公開募捐的合法主體,那其實上就缺少了監管。“可能某一個平臺,一開始就沒有進行審批流程,后期也肯定沒有人對善款進行監管。”但同時,劉英子也表示,對于網絡平臺上的個案救助,需要大量的人手才能保證對捐款人負責,而且每一個項目要保證可延續、規范、透明,將前端、終端、受助人、監管方、執行方都配合好,“這些做起來并不容易”。
《慈善法》實施后,在鼓勵更多人奉獻愛心的同時,也倒逼相關部門加強善款監管的剛性制度約束。對于個體行為的慈善捐款,應當通過相關行政管理規定或政策補充立法空間的不足,增加具體行為執法的依據,并增強善款使用的信息公開透明度,如公開募捐信息、募捐方案、剩余善款的處置等,只有規范網絡平臺運營商增加信息披露頻率,將募捐情況和救助情況實時公開、動態監控,才能保障每一個愛心不會傷心。
?
?
相關鏈接:
600年土糖濃縮海南味道 熱帖引發網友加入眾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