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內蒙古自治區已經15年了,我和別人說我是半個內蒙古人。”25日,范志凌用帶有濃厚臺灣腔的普通話笑稱。
60年代出生的范志凌,父親是湖北省武漢人。正因如此,他有根深蒂固的“大陸情結”。
2000年,范志凌來到大陸從事房地產生意,2001年將事業發展到內蒙古。
5年前,范志凌致力于捐助內蒙古的貧困學生,累計捐款超過200萬元(人民幣)。包頭市第三十三中學的“蓮禾珍珠”班級,自2011年起設立至今。班里的每一個學生都是來自困難家庭、學習很優秀的農村孩子。截至目前,287個孩子進入“蓮禾珍珠”,全部得到范志凌的捐助。
范志凌說:“小時候,我們家很窮,每到過年的時候,總有好心人資助我們。也許在那時,想要回饋社會的種子已經種在我心里了。”
5年前,范志凌偶然得知,包頭市有一些學習優秀的農村孩子因家庭貧困而面臨失學。他意識到,是時候回報社會了。
學校有感于他的慈善行為,將所有受到捐助的學生集合到一個班級里,與他溝通后將其命名為“蓮禾珍珠”。
對于為何要取名為“珍珠”,范志凌介紹說:“我自己也是一個出身貧困的孩子。自來到大陸經商后,看到大陸有良好的的經商環境,飛速發展的經濟以及良好的社會氛圍。在這個難得的大時代里,不能因為家庭貧困就讓這些學習優秀的孩子失去今后的機會。他們就像是一顆顆散落在泥土里的珍珠,現在把他們從泥土里撿出來擦亮,就會光芒四射。”
所有得到捐助的學生都沒有見過范志凌,只是從學校那里得知資助人姓范。于是在學校轉交給范志凌的感謝信里,孩子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范叔叔”。
一位學生在來信中寫道:“我來自農村,父母靠打工獲得最基本的收入。父親在一家建材廠工作,前幾年腰受傷,至今不能劇烈運動;母親在當地一家酒店端盤子,也做清潔工作,全家收入微薄。有了您的資助,我才能進入三十三中念書,全家都非常高興,您的資助是上天給我的最好禮物。”
學生自發寫來的感謝信已經有400多封,每當細細閱讀這些信件,范志凌都很感動。他說:“來到內蒙古之后,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良好的發展機遇,我積攢了一定的財富。得于此地,用于此地,非常欣慰。”
“我第一次資助他們后,圣誕節收到孩子們寫給我的第一批感謝信,并送給我他們自己做的賀卡。我明白了這件事帶給他們信心和勇氣,我更加篤定要堅持做下去。”范志凌如是告訴記者。
令范志凌高興的是,他資助的第一批學生已全部考上了大學本科。
范志凌自己做公益的同時,也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學會感恩社會,并且讓他們接受大陸和臺灣的共同教育,學習中國歷史。
范志凌說:“5年來孩子們都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愿拿這件事當噱頭。如今我愿意站出來講述經歷,是希望更多民眾來關注一些兩岸和諧互助的事情。”(完)
?
?
相關鏈接:
福州漁博會:臺商品兩岸關系“四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