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濂村文化廣場上安裝了許多健身器材,居民們健身,孩子們玩耍。
記者 鄺曉霞
這里曾是一個“臟亂差”的城中村,較為臟亂的環境以及薄弱的基礎設施讓它和大多數城中村一樣,“盤踞”在高樓林立的城市,漸漸成為城市整體環境的短板。去年海口啟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以來,濱濂社區通過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改造“臟亂差”環境,打造“同心”示范點、15分鐘便民生活圈……它展現出了風情萬種的一面,變身活力十足的示范社區。
8月24日,“記者巡街”全媒體報道組來到龍華區濱濂社區,聽居民、環衛工、餐飲經營者、社區工作人員講述變化背后的故事。
打造“同心”示范點,幸福感提升了
走在龍華區濱濂社區內,只見道路干凈整潔,綠樹成蔭輸送清爽,居民們或下棋閑聊,或憑凳小憩,還有《弟子規》朗朗誦讀聲入耳……
“以前,蚊蟲老鼠比較多,路面也是坑坑洼洼的,出行十分不便,更別說什么休閑娛樂。”濱濂社區居民王仕能向記者描述記憶中的家園。在他看來,“家園”得以真正成為家園,發生在近幾年,尤其是去年“雙創”以來,先是路面平坦了,垃圾不再隨處可見,墻上小廣告被精美的宣傳畫代替,緊接著是文化廣場、健身器材、閱覽室等各項社會服務設施的完善,讓他和街坊鄰居們在飯后有了休閑好去處。
“濱濂村同心文化廣場”、“同心庭院”見證了這個過程。同心,寓意“上下同心、黨群同心、內外同心、鄰里同心、軍民同心、村企協心”,“雙創”以來,經過全村上下同心協力,如今的濱濂社區美麗而和諧。
每到夜幕降臨,王仕能和他的籃球隊友們一身酣暢淋漓離開球場后,同心文化廣場又迎來了另一群人,他們陸陸續續聚集在廣場上,或跳舞、健身,或散步納涼,忙碌一天的居民像海口繁華城區的市民一樣過起了熱熱鬧鬧的“夜生活”。
15分鐘便民生活圈,日常需求滿足了
在享受著美麗新社區帶來舒適的同時,流動攤販的消失,也讓平時在自家附近就能吃到早餐、宵夜,修補鞋子、衣服的居民感到較為不便。
為此,濱濂社區結合城中村“雙創”示范點建設,立足商業街實際,整合周邊業態資源,高標準、高品質打造濱濂村“15分鐘便民生活圈”,為周邊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服務。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