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弘揚長征精神精準教育扶貧——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暨重走長征路教育扶貧捐贈公益活動”捐贈儀式在貴州省貴陽市隆重舉行,活動組委會向貴陽市教育局捐贈了中國教育信息化云平臺和星品匯掌上學堂。貴陽市委書記陳剛書記在捐贈儀式上表示,長征沿途地區(qū)為新中國的建立,為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這些地區(qū)的孩子們還很貧困,讓他們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是我們的責任。
?捐贈活動現場。
在長征二萬五千里征途中,有這么一個城市,只要一提起它,人們會立刻想到圍城逼慌蔣介石、甲秀樓、老干媽辣醬…… 這就是貴陽。
70年前,貴陽是紅軍唯一進逼城下卻沒有攻打的城市。今天,貴陽已經成為一個富于魅力的西部潛力城市。
過去五年,貴陽始終把扶貧開發(fā)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實施扶貧“總攻”,分別于2012年和2015年在全省率先實現“整市脫貧”和消除絕對貧困。扶貧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后,貴陽提出高一格推進大扶貧戰(zhàn)略行動,防止已脫貧群眾返貧,全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
而教育立市戰(zhàn)略的實施,正為貴陽新長征路上高一格推進大扶貧戰(zhàn)略行動提供著源源動力。
扶貧先扶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南渡烏江、九莊反空襲戰(zhàn)斗、佯攻息烽……打開紅軍長征途經息烽路線圖,三條路線就像相互交織的紅飄帶,在息烽這塊土地上打了一個漂亮的“中國結”,紅軍長征給息烽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貴陽息烽縣是典型的山區(qū)農業(yè)縣,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邊遠的深山區(qū)、石山區(qū),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貧困與落后,一直是祖祖輩輩渴望逾越的“兩座大山”。
然而息烽人民并沒有因此而退縮,面對這“兩座大山”,他們展現出了大無畏的長征精神。
“扶貧先扶智!”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曾強調,教育擔負著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載體……
2015年,息烽縣將教育扶貧工作納入大扶貧“十項行動計劃”,深入開展農村師資隊伍培訓幫扶、學生資助精準幫扶、農村中小學營養(yǎng)改善幫扶、民辦教育專項幫扶“四大教育幫扶”計劃,同時,加大對低收入困難學生的補貼補助力度;2016年5月,息烽縣出臺農村低收入戶子女入園資助方案,具有息烽縣戶籍、就讀公辦幼兒園的農村低收入幼兒均可得到資助……近3年息烽縣累計向教育扶貧投入3800余萬元,惠及學生12萬人次。
此外,息烽縣還全力擴大遠程教育的受教面,將老年教育和青少年的教育納入其中,開展“精準扶智”……
在這一些列的教育扶貧等措施的發(fā)力下,2015年,息烽縣全縣如期實現5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84個貧困村,1.72萬戶貧困戶、3.57萬名貧困人口脫貧,基本消除絕對貧困。通過省同步小康達標縣驗收,提前5年進入小康社會。
實施精準扶貧圓夢每個貧困學子
紅軍長征到貴州,曾三次經過開陽,足跡遍及花梨、馮三、楠木渡、永溫、雙流、禾豐、南江、龍崗、高寨等10個鄉(xiāng)鎮(zhèn),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和眾多的革命文化遺跡,紅軍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精神,也從此深深影響了開陽人民。
開陽縣位于貴州省中部,總人口42.8萬,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11%。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導致了村級學校生源不足和教育資源閑置、縣城學校教育資源不足、貧困學生學費不夠等一系列問題。
為切實解決好該問題,落實好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開陽縣2016年春季學期落實資金919.819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1825人,確保教育精準扶貧到位。
據了解,為保證每一個高校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yè),開陽縣還啟動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凡是開陽縣戶籍的家庭貧困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均可辦理。2016年暑假期間,已為3344名學生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貸款金額2078萬元,圓夢了所有貧困學子。
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長征永遠在路上
“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全國知名學校,感覺太幸福了。”市民劉煜說。
兩年多來,貴陽不斷加大教育對外開放合作力度。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剛牽線搭橋,開展京筑教育合作,引進北京西城區(qū)、朝陽區(qū)優(yōu)質教育資源來筑辦學,同時,在教育教學管理、干部教師培訓、數字教育資源共享、教育督導等方面開展合作。
目前,貴陽共引進北京、山東等地38所學校開展合作辦學,新增優(yōu)質教育學位2.4萬個,優(yōu)質教育資源占比明顯提高;采取外派干部教師到北京合作學校跟崗培訓、互動交流等方式培訓干部教師161名,組建京筑教育合作朝陽區(qū)特級教師貴陽工作室10個;多渠道加大教育引進交流力度,實施一批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新建烏當為明國際學校、清鎮(zhèn)博雅國際學校、花溪碧桂園國際學校等國際化學校,新增優(yōu)質民辦學校學位9000個。
此外,貴陽還將大數據應用于教育,在多個學校做了試點。“在課堂上,學生通過Pad完成練習題后提交,老師能根據統(tǒng)計情況判斷教學重點難點,不再像過去光憑經驗。”貴陽六中物理老師夏江說。
結合“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zhàn)略行動,貴陽市教育局積極迎接大數據時代、建設教育大數據、挖掘數據新內涵,開發(fā)了貴陽市教育質量常規(guī)視導監(jiān)測平臺,形成面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等不同層次的可視化的、實時的、個性化的監(jiān)測報告,為實現因材施教、學生個性化發(fā)展、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教育改革提供科學依據。
目前,市教育局正在制定《貴陽市大數據+教育工作方案》,促進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數字化、網絡化和現代化,構建“大數據+教育”云服務體系,推進教育數據資源共享開放。
記者 賈過之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文化+生態(tài) 旅游扶貧成就黎平蝶變
【網絡媒體走轉改】黎平,民俗文化旅游“因寨制宜”
【網絡媒體走轉改】貴州“黎平會議”:偉大轉折從這里開始
【網絡媒體走轉改】 樣板的力量:黎平結合新實際傳承長征精神保增收促脫貧
【網絡媒體“走轉改”】這里憑啥吸引老外和海歸?答案就在習近平說的四個字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