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普村吊橋建成曹禮勇(最后一排左二)和孩子們的合影。照片由本人提供
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涼山深處,即便是盛夏的正午,氣溫也只有十幾攝氏度,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彝寨人民的熱情。
7月26日,四川省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近百名彝族群眾聚集在穿村而過的拉青河邊,為這座全長五十米的鋼板吊橋舉行了簡樸而隆重的落成儀式。
剪彩的嘉賓中,曹禮勇一身運動裝,被孩子們簇擁著,笑得格外燦爛。鮮有人知道,為了促成火普村吊橋的落成,這位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先后募集善款26萬余元,經歷了近一年的奔波。
這也是他在大涼山發起建成的第三座助學橋。
沒錢沒技術,一個支教的大學生要修座橋
2013年8月,曹禮勇參加了團中央、教育部派出的中國青年志愿者第十五屆研究生支教團,成為四川省昭覺縣樹坪鄉中心校的一名支教老師。
這里地處大涼山腹地,海拔在2000米以上,山路崎嶇,交通閉塞。一條拉哈日呷河將學校與對岸的瓦布谷立村分隔開來,村里的50多個孩子每天須步行一個多小時山路,再通過拉哈日呷河上的一座簡易吊橋,而后趟過一條齊膝深的小河,才能到達學校。當地人最擔心雨季山洪暴發,洶涌的拉哈日呷河水倒灌進小河,使得水位猛漲,徹底阻斷孩子們的上學路。
山里的雨來得特別急。9月初的一天早上,照常上課的曹禮勇一進教室就發現班里少了4個孩子。“我們班一共只有16名學生,少1個,也一眼就能看到。”他連忙去找校長,這才明白之前自己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這里竟已司空見慣。
下課后,曹禮勇冒雨來到阻斷孩子們上學路的那條小河旁,用一段視頻拍下了翻滾的河水。他在朋友圈里寫道:“泥濘山路、洶涌洪水,坎坷崎嶇的上學路,不知道我的學生明天又有多少能來上課。”
然而第二天的情況卻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4名學生全部坐在了教室里。那個場景令曹禮勇“永遠都不會忘記”:他問學生們是怎樣從那條小河過來的。4個孩子輕描淡寫地答,“水里走過來的,個子高的背個子小的。”學生胸口以下的衣服全濕透了,還不停地滴著水,這讓曹禮勇“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趕忙在操場上生起火堆,幫孩子們取暖,幾個孩子卻紛紛從書包里取出被浸濕的課本,湊在火堆前小心翼翼地把課本先烤干。曹禮勇說,自己就是在看到這一幕的瞬間下定了幫孩子們修橋過河的決心。
沒錢沒技術,一個在校學生要修座橋?這談何容易。曹禮勇從母校四川大學搬來了“救兵”。在學校團委老師的幫助下,他把土木工程專業的同學請到大山里實地勘察,并據此繪制出詳實的施工圖紙。為了省錢,他幾乎跑遍了當地的建材市場,問價格,做預算,并將預算表在內的所有信息都發布到了網上,通過眾籌的方式募到上萬元善款。當地彝族老鄉得知支教來的曹老師要為娃娃們上學而修橋,紛紛要求出義務工。
曹禮勇感慨:“因為省去了人工成本,開銷純粹就是材料錢,進展也特別快。”僅用了不到一個月,一座長8米、寬2米的涵管混凝土橋就建成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