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10月12日17時訊(記者 李春燕 徐焱)提起重慶黔江,濯水古鎮和風雨廊橋想必你有所耳聞,然而除了民俗文化,當地的紅色文化同樣有著豐富的內涵。在離濯水古鎮幾百米遠的地方,立有一塊寫著“紅軍渡”三個大字的石刻,上面記錄著80多年前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由此渡江攻打彭水的經過。今(12)日,“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走進了位于武陵山區腹地的重慶黔江區,在濯水鎮的紅軍渡重溫了紅軍在黔江征戰的崢嶸歲月。?
提起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賀龍,可謂家喻戶曉,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建立了不朽功勛。說起賀龍和黔江的交集,要把時間倒回82年之前。?
賀龍曾四次到黔江從事革命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1934年,那年的5月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軍長賀龍、政委關向應率領紅三軍經濯河壩,渡阿蓬江,奔襲彭水縣城。
要西渡阿蓬江,賀龍選擇了黃泥沱渡口,這是一個有幾百年歷史的老渡口,因渡口是黃泥巴而得名。5月6日凌晨,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將士急行軍翻越北溪蓋,上午8時許,近萬名紅軍將士集結到濯河壩黃泥沱渡口。
當年的黃泥沱渡口,就是今天的紅軍渡,老百姓為紀念紅軍,把渡口更名為紅軍渡。在濯水古鎮西面的阿蓬江邊,采訪團一行見到了刻著“紅軍渡”三個字的巨石,石高約3米,寬1米多,巨石之后,便是阿蓬江寬闊的水面。
“后來有了國道,渡口也就停用了,以前交通不發達,渡口是當地人過江到彭水的必經之路。”濯水鎮的一名工作人員介紹,由于現在修起了高速公路,渡口的水面變窄了不少,當時,渡口水面寬達100余米,水深流急,紅軍沒有渡江工具。
賀龍找到了當年在黔江水市鄉水車坪買馬時結識的兩位朋友,這兩人已是當地的船老板,在他們的協助之下,當地80多名船工,集結了20多只木船,幫助紅軍渡江。船工們人歇船不歇,直到傍晚,才將紅軍將士和騾馬、物資全部運送過江。
而更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是在紅軍渡江的過程中,當地百姓接受了紅軍的宣傳和主張,同時也被紅軍將士愛護老百姓的行為所感動,不少人主動拿出草墊鋪在船底,讓紅軍的騾馬順利渡江。還有不少人接受了擴紅宣傳,當地出現了母親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參加紅軍的場面,當天便有30多名濯水青壯參軍入伍。
鎮上的工作人員說,1977年,黔江縣委在西岸樹立了紅軍革命紀念碑,記錄了紅軍由渡口過江時當地百姓踴躍擺渡的歷史,1982年公布為黔江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黔江區委、區政府又塑造了“紅軍渡”雕塑,簡記賀龍、關向應率領紅三軍于此渡江攻打彭水的經過。
記者看到,80多年過去,紅軍渡的渡江功能已被附近的319國道替代,渝懷鐵路離紅軍渡也僅有500多米,向西300米遠處是渝湘高速公路互通,三條交通大動脈的匯聚讓紅軍渡成了交通樞紐。隨著交通的便利,濯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渡口旁修建了寬敞的紅軍渡廣場,不遠處的古鎮已是創5A的景區。渡船交通雖已成為歷史,再難尋到當年印記,但紅軍精神卻在當地留了下來,并得到了傳承和發揚。
相關鏈接:
【網絡媒體走轉改】聚焦"中國最美休閑鄉村" 舞鋼張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