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養老,卻未必能享福
與此同時,養老也是老人流動的一大原因。與自行異地養老的老人相比,有的老人為與子女團聚來到城市,卻發現自己很難融入當地生活。71歲的老人許守業從河南新鄉農村老家搬到重慶生活已經2年了,他有四個女兒,一個兒子。兒子從西南大學畢業后進入重慶政府部門工作。原本許守業一直在老家生活,前年老伴去世后,兒子將他接到重慶來養老。
見到許守業時,他正一個人坐在小區長凳上曬太陽,離他不遠就有不少的老人聚在一起打牌、聊天,許守業顯得很孤單。老人操著河南口音說,重慶話他聽不懂,在這里沒有朋友,整天就跟坐牢似的,現在都不愿意出門了。“兒子也不愿意我出門,害怕我走丟,整天待在‘鴿子籠’里,把我都快憋出病了。”
“還是村子里好,人都認識,有人說話,待在這里著急啊!”許守業說,都說城市生活條件好,但人年紀大了,有口飯吃不餓,再有點事干就夠了,在農村還能撿點柴火、喂喂豬,在這里啥事都干不了,太寂寞了。“與兒子兒媳婦交流也少,他們晚上回來都有自己的事,說不了幾句話,也沒有孫子可以帶。”老人說,2年來他每次提出要回老家,兒子都跟他發脾氣,說他不會享福,回去了讓老家人罵他不孝。“你說這是享福還是受罪?”
與本地老人相比,流動老人沒有自己的親友圈,生活范圍很小,不少人感到孤獨寂寞。今年68歲的山西人胡麗萍說,進城后生活有些憋屈,矛盾反而多了。我們老了,生活習慣啥的都和他們年輕人格格不入,他們花錢大手大腳,我看不慣,要他們算計著花,他們就不高興,說掙錢就是為了花的,讓我們別瞎操心。
發揮余熱,生活更充實
在流動老人大軍中,不少人選擇了“退而不休”,他們或出于經濟上的考慮,或出于充實生活的目的,在異地重新尋找了一份工作。68歲的張壇秀當了一輩子裁縫,前些年她逐漸退下來休息了。不久前,她的兒子在廣西賀州市區盤下一個早餐店,不服老的她又主動提出到兒子的店里做事,每天早上到附近農貿市場采購食材,有時候還幫忙收拾碗筷和收銀。
“現在孫輩也不需要我照顧了,雖然說我一個人在老家也能跟鄰居的老人串串門、聊聊天,但兒子除了開店,平時還要忙別的工作,再說我現在身體也還算健康,所以就幫忙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哪天真要徹底閑下來了,那才真是‘活受罪’呢!”張壇秀說。
68歲的張國輝從公務員系統退休后閑不下,又到親戚興辦的一家日化企業擔任財務總監。前幾年,這家企業在外地新建了一個廠區,他經常往返外地協調各種大小事情。雖然奔波但卻樂此不疲。“退休以后閑得心慌,到企業做點事情算是發揮余熱吧。最主要的是,這樣才覺得自己還沒有被這個社會遺忘,充滿精氣神地活著。”
關愛流動老人需形成合力
西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鄒順康認為,遠離家鄉,脫離了自己原有的朋友圈,大多數流動老人的生活都比較孤單,甚至孤獨。此外,由于我國社會保障機制尚不健全,一些流動老人的異地生活或多或少會遭遇就醫、社保等問題,最突出的就是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鄒順康說,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有關部門給予充分重視,采取切實的行動,如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面,將地區社保普惠到流動老人群體上,盡快打破地區之間壁壘,實現異地醫保等在全國的“聯網、聯通、聯動、聯保”等。
另一方面流動老人及其子女自身的因素也很關鍵。與父母相處,需要年輕人多講孝道,遇到問題多與父母溝通,不僅關注老人的物質生活,更要重視他們的精神生活,多一些陪伴。
專家認為,老年人口流動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社會現象,它涉及人口學、社會學、老齡科學、社會工作、社會政策與社會保障等領域,當務之急是制定適當的社會服務方案,加大對這些家庭的支持力度,同時引入社會工作者參與提供相關服務,將這一群體納入到城市公共服務范圍內。(半月談記者鐘泉盛 陳國洲 吳小康)
?
相關鏈接:
給“醫療設備腐敗窩案”開個藥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