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俄羅斯和北約國家的關系出現耐人尋味的動向:一方面,俄美關系似乎有望回暖,俄總統普京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互釋善意;另一方面,北約和美國繼續推進在中東歐的軍事部署,以震懾俄羅斯。
一邊緩和,一邊派兵,這種看似矛盾的局面既反映了北約集團的內部分歧和不同主張,更暴露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俄羅斯之間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這遠非一朝一夕或憑一人之力就能改變。可以說,只要北約這一軍事聯盟依然存在,其與俄羅斯之間的博弈就很難真正停止,這將深刻考驗特朗普上臺后的對俄政策。
存在諸多分歧
2017年1月,美軍一個裝甲旅將增派到歐洲,先在波蘭訓練,然后派出連級部隊到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目前,已有兩個美軍戰斗旅部署在歐洲。同期,在北約框架下,根據2016年7月華沙峰會的決議,一支約4000人的北約多國部隊正在加緊組建,將在今年年內部署到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雖然兵力不多,但這次突前部署只是北約下的其中一步棋,背后是更大規模的指揮和作戰系統改革與調整,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北約在歐洲東線的軍事能力。
美國和北約增兵中東歐的計劃,已引發俄羅斯的強烈不滿和反制,而這只是雙方在歐洲博弈諸多分歧中的一個。
在烏克蘭危機上,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多次強調,北約支持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承認俄對克里米亞的“非法吞并”。北約譴責俄羅斯對烏東部局勢動蕩負有責任,并呼吁各方全面落實新明斯克協議。
北約東擴方面,北約仍堅持冷戰之后的“門戶開放”政策,除確定黑山成為第29個成員國外,還把格魯吉亞及巴爾干半島國家馬其頓、波黑列入重點“發展對象”。北約東擴搶占“冷戰勝利的果實”,擠壓和侵蝕俄羅斯的地緣戰略空間。無論是2008年俄格戰爭,還是2013年烏克蘭危機,很大程度上都是俄羅斯反擊北約無止境擴張的結果。
反導問題上,北約歐洲導彈防御系統已經具備“初級的作戰能力”,計劃于2020年完成部署。俄方對此堅決反對,一是擔心自身戰略威懾能力受損;二是認為北約反導系統其實“攻防兼備”,可發射遠程巡航導彈;三是擔憂地緣政治變化,比如部署反導基地的波蘭、羅馬尼亞等國更加倒向西方陣營。
深層矛盾不變
2003年烏克蘭危機之后,原本“相對正常”的北約和俄羅斯關系跌至低谷,互把對方定位為“敵手”,爭斗愈加激烈,在中東歐一線形成緊張的軍事對峙局面。
事實上,冷戰結束以來20多年間,北約和俄羅斯不斷上演這種“先緩和、后緊張”的戲碼。20世紀90年代,北約和俄羅斯建立和平伙伴關系,簽署合作文件,但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盟后,俄中斷與北約合作關系。“9·11”事件后,北約和俄羅斯關系開始恢復,2002年在意大利舉行所謂“埋葬冷戰”的首腦會議。但雙方在北約東擴、反導系統等方面的分歧不斷積累和激化,直到2008年俄格戰爭爆發。2010年俄和北約關系再度緩和,然而不久,2013年烏克蘭危機爆發。
北約和俄羅斯關系跌宕起伏的背后,是雙方難以化解的結構性矛盾。俄羅斯希望再次走向強盛,這恰恰讓許多北約成員國難以接受,特別是美國和中東歐國家。因此,北約長年奉行“遏俄”、“弱俄”戰略,盡管俄多次釋放和解信號,北約始終視其為戰略對手,不斷打壓遏制。此外,北約出于“存在感”考慮,也需要樹立乃至強化所謂的“俄羅斯威脅”,從而夯實成員國之間共同戰略利益的基礎。
1月20日,特朗普將就任美國總統。有觀察人士認為,這將給美俄關系帶來轉機,進而影響北約和俄羅斯的關系,尤其是特朗普在競選中曾質疑北約的作用。但事實上,特朗普并非要放棄乃至解散北約,而是希望歐洲盟國承擔更多費用和責任。這其實也是奧巴馬政府的一貫主張。
美俄關系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北約和俄羅斯的關系,但后者顯然更為復雜:美國不得不考慮歐洲盟國的立場,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則堅決要求美國履行其對盟國的安全承諾。特朗普上臺后,雖然不能排除北約和俄羅斯關系再次緩和,但只要雙方深層矛盾和戰略分歧存在,北約就不會放棄削弱俄羅斯、蠶食其地緣戰略空間的戰略,而這反過來又會對美俄關系改善程度劃定“邊界”。(作者:張偉)
?
?
?
相關鏈接:
美軍砸千萬美元升級軍事基地 加強北約東翼部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