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行做廢輪胎回收的作坊。 陳凱姿 攝
2萬人,35萬噸。
這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個鄉鎮廢品回收鼎盛時期的從業人數,以及年回收加工廢塑料的重量。
郊尾鎮,人們稱它“垃圾鎮”,在福建省莆田城區以西約30公里的仙游縣內,是全省最大的廢舊塑料集散地。放至全國,也赫赫有名。
在郊尾鎮,大大小小192家各類企業向外人宣示著:這是一個工業重鎮。然而當地人談及鎮里的“輝煌史”時,大多諱莫如深。
郊尾鎮的廢品廢塑回收,已持續約20年。過去幾年,幾乎每4個郊尾人中就有1人從事垃圾回收加工工作。除了遍布大街小巷的回收經營點,各廠家還在省內外設立40多家廢品回收公司,年營業總額超過10億元。曾經,由于缺乏管理,“廢品山”滿街亂堆、無證加工,不但有安全隱患,衛生臟亂、噪聲擾民等問題同樣突出。
阿力曾是郊尾鎮“廢塑回收”大軍中的一員,他給自己以前的身份貼了個標簽——“再生資源循環利用企業家”。這幾年移居他鄉,據說原因是“受不了污染”。
年關將至,阿力回到郊尾鎮。朋友說他虛偽:“他就是收廢塑料的,機器打碎做成塑料米后賣給塑料廠。后來塑料價不好了,虧了嘛。”聽說在外地做了幾年皮鞋生意的阿力又虧了,這才回來打聽塑料行情。
記者再三追問,阿力不再隱瞞。每逢過年過節,塑料回收量要比平時翻幾番,如果遇上好賣價,他會重操舊業。
他擔心的是,現在“垃圾這口飯,恐怕不好吃了”。
2016年,郊尾鎮組成聯合執法隊伍,強制拆除了10多處大型廢舊塑料場,拆除違法廠房建筑面積1.2萬多平方米。仙游縣興建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再生塑料產業基地,待全面竣工投產建成后,預計提供就業崗位8000多個。
改變,正在發生。
垃圾來了
“變廢為寶”,本來是好事。20年前,郊尾鎮的人都已知道“垃圾里能摳出金子”,阿力就是在“垃圾最貴”的那些年頭發家致富的。5年前,他的廠子每年可以帶來近百萬元的回報。
最初,“垃圾廠”的存在不但“光明正大”,還是郊尾鎮上人們引以為豪的事。那時并不富足的郊尾鎮人,看到回收的塑料廢品能夠變成顆粒,變回塑料瓶子、管子,無不感到“神奇”。廠子多了,閑置在家的人有活兒干、有錢掙,頭腦好的還能自己開廠發財。
垃圾帶來的財富,換來了隨處可見、裝修講究的別墅。但“全民搶垃圾”的風一刮,立馬“狼多肉少”。生意人把觸角伸向了縣里其它鄉鎮以及其它縣市、外省,甚至做起了“洋垃圾”的買賣。十幾年過去,廢品廢塑料堆滿了郊尾鎮的街頭巷尾、田間地頭。除了專門的加工機器,工廠主只需要搭建起簡易的圍墻,將廢舊塑料堆放其中,等著分揀和破碎。
“廢塑料桶、塑料瓶、塑料袋、膠皮……只要是塑料,都可以加工。”郊尾鎮長安村的王長五說,他做了7年分揀工,主要任務就是把塑料按硬度、清潔度等進行分類,但這些標準里,并沒有“是否有害”這一條。
年過半百的王長五說,以前的分揀工大多是窮人,現在干這事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廠要么從外地買進已經分類清理好的廢料,要么就直接雇些拾荒者,以老人、婦女為主,有時候還有小孩,尤其是那些家庭式作坊。
記者觀察到,分揀工的工作就是找一塊剛剛夠坐的小凳,放在“垃圾山”旁,徒手作業。一座“小山”被清理完畢,太陽也快下山了。一位老人取下破手套,黝黑的手上,裂紋和疤痕清晰可見。這些傷大多是被垃圾里混有的刀片、鐵絲尖或者玻璃片割的。老人說他從沒有打過破傷風針,少的時候一天工錢只有15元,多的時候也就七八十元。
而“真正發財的是老板”。阿力告訴記者,就在早幾年,年入百萬元的“垃圾大王”到處都是。行情最好的時候,原價幾百元一噸的塑料垃圾加工成塑料顆粒,轉手就能賣出10倍的價格。
2010年,郊尾鎮每年回收的廢塑料已達到35萬噸,創造了約10億元的產值。塑料垃圾回收加工,占全鎮工農業總產值近50%,形成了以郊尾鎮為中心的、遍及全國各地的再生塑料回收網絡和加工產業鏈。
那年,郊尾鎮還組織起“百人大會戰”,建設“省級重點項目”——仙游循環經濟示范園區。一期工程投入12.8億元,基本建成總面積超過45萬平方米的園區,60家“分揀大戶”、30家深加工企業在此落戶。
王長五不敢相信,當年“就圖賺點零花錢”的郊尾鎮,現在每年要回收再生塑料50萬噸。
瞞天過海
仙游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的塑料加工廠,都要完成復雜的注冊和審批流程才能生產。
園區內一家塑料加工企業的工人洪起進告訴記者,為了節能環保,他所在的生產線,冷卻水被要求循環使用,加工好的塑料顆粒也必須使用專業設備檢測,“達標后才能出庫”。
然而這種環保生產只有在大型工廠才看得到。它們證件齊全,各項條件符合規定,對環境的污染也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但“瞞天過海”的家庭小作坊、“打游擊戰”的小企業無法做到。
王長五說,他的老板就是在“撈虧心錢”。
同樣是在郊尾鎮,王長五所在的小工廠生產出來的產品雖然很難在當地銷售出去,但全國還有許多地方的塑料廠“搶著要”。這些從沒檢測過的塑料原料經過加工,變成螺紋管、廢水管,也有做成水桶、水管等日常器具,甚至是塑料玩具和餐具,因為便宜,銷路并不差。
王長五說,像這樣的無資質作坊,要瞞住“上面檢查的”,就白天裝作只是回收垃圾的,晚上再加工塑料米。記者19時進入他工作的“作坊”后,被一名主管厲聲呵斥:“你是干什么的?”“關你什么事?”
據現場觀察,4名工人在機器轟鳴聲中把已在熔爐加工過的廢塑料鏟進機器粉粹,碎料出機后,直接傾入漂洗池,最后瀝干裝袋。
工廠院墻外,散發著惡臭。王長五說,漂洗用水基本上要“用到不能再用了”,才全部倒掉,而且不做任何處理。工廠周圍以前的水田,現在已經找不出任何作物。
阿力透露,這些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廢舊塑料在清洗、熔爐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自己以前即使戴著口罩,也不敢在作坊里停留超過半小時。
“這種小作坊,郊尾鎮這幾年打掉了很多,但還有。”附近居民說,他們抗議過,政府也經常來查,但很難徹底清除。
阿力說,現在各方面的環保意識比以前增強多了,偷偷摸摸辦廠的都狼狽不堪。政府抓、罰,他們躲,就像貓捉老鼠一樣。他擔心自己年后回歸老本行,會不會落下個“還沒開始就死”的結局。
而最讓人擔憂的,是塑料垃圾里很有可能摻雜著大量的醫療垃圾。
2016年年初,福建省環保廳和莆田市、縣兩級環保部門在仙游縣郊尾鎮發現、查處了多家廢塑料處置場,這些處置場的垃圾堆里,無一例外都混有數量不等的醫療廢物,包括注射器、透析用具、輸液管等。其中最多的一家,重量超過900公斤。這些醫療廢物被打成塑料米后,有的已經流入玩具加工業。
如今,在郊尾鎮寬闊的主街道上,已經沒有過去兩年“垃圾山層巒疊嶂”的壯觀景象,但只要往農村方向走,很容易就發現各式各樣的小作坊。
記者發現,僅相鄰的長安村、后沈村、埕邊村,就有多家塑料回收小作坊存在。用王長五的話說,只要能賺錢,即使被查了,他們又會千方百計東山再起。
街頭萬象
阿力怎么也想不到塑料價下滑得這么快。
“按理說,塑料的消耗應該是越來越大的。”他本來靠在一把藤椅上,一激動,整個人彈起來。事實上,影響塑料價格的不僅是生產效率的提高,還有政府對環保重視的加強。“管得嚴了,廠家對塑料原料的質量要求就高了,這些劣質塑料米自然就不值錢。”郊尾鎮政府一名干部說。
價格的下跌,意味著不盈利的工廠和作坊的自動倒閉。大廠變成了小廠,小廠和小廠合并,勉強解決“眼前的問題”。
在郊尾鎮后沈村開家庭式作坊的武升,也沒想到如今后沈村就留了幾家塑料回收場。早在3年前,郊尾鎮滿大街塑料遍布,“打包好的堆成山、碎片薄膜到處飛”,而現在只剩下零零星星的痕跡。
但是垃圾的產生量,不會隨著小廠的倒閉而減少。
位于仙游縣賴店鎮羅峰村的寨嶺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是2010年4月正式投入使用的。縣里絕大多數鄉鎮的生活垃圾都會被運送至此進行處理。塑料垃圾降價后,回收量急劇減少,導致當地“無用垃圾”量猛增。
面對新的“垃圾來了”,當地人越發痛恨。
武升的作坊,再怎么隱蔽,也逃不過周邊人的眼睛。像他家這么“堅持拖著不倒閉”的作坊,最招人嫌。附近的居民罵過、抗議過,甚至雇人鬧事,把爛鞋子、臭雞蛋砸到大門口,也無濟于事。
有些則轉行:收起了廢金屬、廢輪胎和鞋廠廢橡膠。依靠塑料垃圾賺過錢的人都在等:可能價格沒幾年又上來了,還能做。
他們或許等不到了。
仙游縣對于非法廢料加工的打擊從來沒有停止過。賴店鎮象嶺村下塘曾有一家非法廢舊化工塑料黑加工廠,多年無人監管。然而記者探訪時聽當地居民講,“去年打掉了,大快人心”。
2016年以來,莆田市環保部門大批量受理了微信舉報,并按時在網上發布受理表。仙游縣也開通了類似舉報渠道,“露頭就打,嚴防死灰復燃”,且每次打擊都是環保、監管等多部門配合行動。
雖有“漏網之魚”,但效果已經十分明顯。
生死疲勞
暴利的驟停,逼退了很多人。阿力很多做過塑料加工的朋友,“關門”“找關系”或者“躲”,無所不用其極,更多的是“轉了型”,改去做別的生意。
對于生意人來說,沒有“垃圾買賣”可做,還有別的出路,但有些人“不愿離開垃圾”的原因只有一個:這是目前他們唯一的經濟來源。
在埕邊村,分揀垃圾的老人們根本顧不上臭和臟,每天一大早蹲下來就開始干。稍年輕的婦女,最初還戴口罩,久而久之連手套都取了下來,因為“更方便靈活,干活快很多”。他們唯一希望的,是別碰著“扎手的東西”。
對于分揀工人來說,“再難聞的氣味都已經聞不出了”;碰到有毒、有腐蝕性的東西更是常事。
“以前,有錢的老板把工廠放在這兒、去城里買房住,但打工的人,還有居民都走不了。”阿力以前開廠的時候,堅持不雇年輕女工,他怕她們以后結婚生孩子要受影響。當然,他說自己就是那些把家搬到城里、免受污染的人群中的一員。
那些“離不開垃圾”的分揀工和加工工廠員工,只能期望疾病不要找上自己,或者,晚點兒找上自己。在后沈村,有的分揀工人已經患上肺癌、肝癌。
“我只想還清去年欠下的債。”一位中年女工,去年帶著孩子幫自己分揀垃圾時,沒有太在意孩子被一塊硬塑料皮割傷手掌。幾天后,傷口嚴重感染,花去了1萬多元治療。
鑒于此,仙游縣在2016年開展了新一輪“‘兩違’整治攻堅戰”,集中力量拆除一批“硬骨頭”,“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姑息”。縣里規劃興建的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再生塑料產業基地,預計全面建成后可以提供就業崗位8000多個,長五盼著它趕快建好,他覺得自己雖然年紀偏大可手腳利索,“進去干活沒什么問題”。
“只是現在,我們還是離不開垃圾。”王長五又戴上了剛換不到一周的手套,盡管,它已經被磨破了。?■本報見習記者陳凱姿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
?
?
?
相關鏈接:
西媒熱炒“塑料大米”涉華 中使館:純屬潑臟水?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