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什么樣的保護區?
首先,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一個面積巨大的保護區。2014年,最新規劃調整后的自然保護區面積198.7萬公頃,加上劃定的66.6萬公頃外圍保護地帶,總面積265.3萬公頃(2.653萬平方公里),在甘肅境內涉及張掖、武威、金昌3市8縣區及山丹馬場,保護區的面積接近于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的面積之和。祁連山東西長800公里,相當于上海到武漢的距離。
其次,祁連山保護區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自然保護區,有大小3066條冰川,是造就了河西走廊綠洲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的水源地,祁連山海拔最高處5808米,是由祁連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綠洲和祁連山共同構成了阻隔巴丹吉林、騰格里兩大沙漠南侵的防線,也是拱衛青藏高原乃至“中華水塔”三江源生態安全的屏障,不僅影響西部生態,而且影響全國生態。因此,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是一個生態功能極為重要的保護區。
再次,祁連山保護區是一個生態極其脆弱的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為28.5%,年降水量200-400mm左右,年蒸發量為1200mm左右。作為水源涵養林主體的青海云杉天然林,樹種結構單一,林分密度大,林下灌木草本稀少,生物多樣性較低,天然更新差,生態系統易受自然條件的影響,承載力低、易破壞、修復能力弱。
二問:祁連山生態怎么樣?
祁連山生態地位重要性決定其極高的關注度,國內著名冰川凍土專家程國棟院士、地質地理學專家李吉均院士、全球變化專家秦大河院士等長期關注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研究。國家和甘肅省在祁連山不僅設立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而且有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和甘肅省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等國內長期從事祁連山生態研究的科研機構。通過長期觀測、分析、研究祁連山生態系統變化狀況,從數據上可以說明生態的變化。
首先是大規模的人為破壞已經停止。祁連山的生態破壞開始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初期以森林砍伐、盜伐為主,當年有“吃得苦中苦,為了兩萬五(每年要完成2.5萬立方米的森林采伐任務)”的說法,八十年代以礦山開采為主,九十年代后以小水電開發為主,據地方政府提供的資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祁連山保護區范圍內僅肅南縣就有532家大小礦山企業,在張掖境內的干支流上先后建成了46座水電站。
神麒煤礦礦井關閉前(2014.11)
神麒煤礦礦井關閉整治后(2016.03)
1987年自然保護區劃設后,開始逐步扭轉無序開發局面,2014年,新一輪的保護區規劃調整,探采礦、小水電全面停批,礦山企業逐步退出,據地方政府提供的數據,張掖在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的探采礦項目從高峰時的770家減少到現在的19家,這僅存的19家雖然因礦權未到期沒有退出,但也全部處于停產停工狀態。保護區范圍內2800萬畝草場已有1570萬畝實施了封禁,核心區、緩沖區內的農牧民從18000多人減少到2000多人,大規模的掠奪式開發基本停止。
甘肅黑河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大孤山水電站樞紐整治前(2015.11.14)
甘肅黑河水電開發有限公司大孤山水電站樞紐整治后(2016.04.27)
其次是祁連山水源涵養生態功能逐步恢復,2001年—2010年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實施了天然林保護一期工程,2011—2016年又連續實施二期工程,加強了森林保育。工程實施期間,保護區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面積分別增加了4.8%、26.9%、54.3%,森林覆蓋率增長了1.3%,特別是以森林植被涵養水源功能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有效發揮。根據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承擔國家監測任務結果分析,祁連山森林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營養物質積累等各項生態功能價值總和為192.81億元,是直接經濟價值的25倍,功能價值以涵養水源為最高72.37億元。因為生態改善,來水增加,加上中游張掖的節水措施有效,自2000年以來16年間黑河已向額濟納旗輸水169.74億立方米,使干涸多年的居延海恢復了40平方公里的水域,顯著改善了下游生態。
干涸的居延海(拍攝于1992.7)
水草豐美的居延海(拍攝于2016.5)
但是,祁連山經歷了近40年的大規模開發,加之氣候等大環境變化,歷史性破壞和現實威脅依然突出。因為礦山開采、水電開發造成的破壞仍未完全恢復,急需進行平整、覆土、種草為主的生態修復,草原過度放牧仍然比較普遍,僅張掖市在保護區內有各類牲畜106萬羊單位,超載20.62萬羊單位,部分區域生態退化的威脅現實存在。
氣候變暖造成的生態退化在加劇。根據祁連山水源涵養林研究院長期連續監測,從1994年到2014年20年間祁連山排露溝的平均氣溫1.62℃,平均每10年上升0.23度,已上升0.46度。年降水量平均為374.06毫米,降水呈波動性上升趨勢,平均每10年上升約為18毫米。
排露溝流域多年凍土監測結果顯示:近16年來季節凍土最大凍結深度減少了27厘米。近20年排露溝流域河川徑流量平均為166.7毫米,流域河川徑流呈波動性上升趨勢,上升速度約為每年1.8毫米。氣溫上升導致的冰川加速消融,雪線上升使祁連山生態保護面臨嚴峻的局面。根據中科院衛星遙感資料,對比分析2007年1月29日與2006年1月31日祁連山區積雪面積。結果表明祁連山東段積雪面積減少了6.5%,中段減少了8.7%,西段減少了18.6%。
三問:祁連山生態保護難在何處?
祁連山生態保護之難,除祁連山面積大、生態系統復雜而且十分脆弱之外還受制于三大矛盾:
首先是開發與保護的矛盾。祁連山既是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寶庫和礦藏富集區,被稱為中國的“烏拉爾”,在祁連山有甘青兩省、市、縣的數百萬人口依賴自然資源生存,長期以來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十分突出。
其次是巨大的保護面積與繁重的保護任務的矛盾。2.65萬平方公里的祁連山保護區面積大、海拔高,冰川、森林、草原、峽谷等各種生態系統交錯,保護的任務十分艱巨。分布在保護區內的22個保護站,許多區域無路、無通訊設施,完全靠人工巡查。祁連山區的開發活動持續了近40年,礦山企業大部分主體已滅失,造成的破壞在短期內恢復也非易事。
再次是歷史性的開發與現行政策的矛盾。祁連山自然保護區設立于1987年,歷經4次調整,真正確定邊界和坐標定位是2014年,但在70年代以后已經有大量的礦山探采、水電開發獲批建設。依照當時的政策,其中絕大部分合法,而且企業已投入了數以億計的大量資金,但按《自然保護區條例》和現行政策,又有一部分在保護區范圍之內,甚至在緩沖區和核心區范圍之內。而肅南縣部分鄉鎮和村落千百年來就是農牧民的居所,保護區規劃后“被保護”了進去,完全退出存在補償安置、社會穩定等方面的風險。這些因素交織疊加,使祁連山的保護有難題、有難處、有難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