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屋”顯示了三卿村重視文化的風氣。見習記者黃朋威 攝
記住鄉愁守住村韻 三卿古村那些人兒要把“根脈”留住
記者陳五男 劉杰 陳奕霖
高矮不一的石階、氣孔狀的玄武巖墻壁、家門口隨意擺放的石磨石碾、老母雞趾高氣揚地散步、散養的兩只小黃牛悠閑地追逐嬉戲,陽光透過村里茂密的古樹形成忽明忽暗的影子,牙齒掉光兩鬢銀絲的老嫗一臉笑意地坐在村頭的古廟里,即便與你素昧平生也要熱情地說上一句“進來坐坐”。縱使從高處俯視,這座全然由火山石壘成的古村落,也是一派古樸與恬淡,好一幅風光艷麗的水墨畫……這是海口市三卿古村的一幀,但遠不是傳統村落的全部。
三卿村,一座建在火山熔巖流上的古村落,至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仍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古石巷和上百間古石屋。在這座村落中穿行,既有體現敬重文明古風的“敬字塔”,也有古時父老飲射讀法之地的“古拜亭”,還有民國時抵御工事“安華樓”……歷史和文化俯拾即是,哪怕是一件普通的居所,其石壁上的紋絡,都值得停下觀賞,慢慢撫摸。
傳統古村落除了美妙的自然風光和歷史遺跡,更牽系著一代又一代生活于此的子民的鄉愁。今年88歲的王紹蛟如今兒孫繞膝,其樂融融,卻毅然與老伴回到這塊生養自己的故土,安享晚年。在自家院子開辟小菜園,每日清晨準時到村頭與老友嘮嗑,艷陽高照時在空地上曬些蘿卜干,日子過得自在有味。“小的時候,在古石巷里捉迷藏,在涼亭里看八音表演,聽母親講鄉親們利用古碉樓抵制日軍侵略的故事,這里的一石一木,都承載著三卿的歷史,我們的故事,直到走的那天,我依然會守在這,落葉歸根。”王紹蛟緩緩道出心中對這片土地的的堅守。
因為心中對這塊土地的感情,不少老人選擇與古村相伴,在這里度過晚年。見習記者黃朋威 攝
王阿婆17歲時嫁到三卿村,至今,已經在村子中生活了63年,經歷過日本侵略者對村莊的破壞,見證了戰后村子的復蘇,王阿婆這一生已經和三卿村不可分割。坐在老屋前,阿婆目光柔和,說起了村子的點點滴滴,仍然記憶清晰,“現在很多老房子都已經壞了,年輕人都到城市里去打工,住在村里的很少了。”阿婆希望村子里能熱鬧些,再多點人氣,“我在,孩子們會識得回家的路,我們在,遠方的游客過來也會有人招待。”
和許多外出打拼,決心干出一番大事業的年輕人不同,去年剛從湖南科技大學畢業的陳耀福回到村里,成為互聯網農業小鎮三卿村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他笑稱,自己是“古村落的新‘留守’人”。每臨近趕集日,陳耀福便開始收購村民的農副產品,放到互聯網平臺上進行銷售。“以前為了省錢,村民要趕早挑著農副產品到集市上,路途遠耗體力,現在去趕集的次數少了,收入不見少。”說起回到家鄉的原因,小伙子吟起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秀外慧中的三卿古村由內而外散發的魅力,也讓不少外來者為它著迷。“歷經百年風雨后沉淀下的火山文化、地質文化和民俗文化,讓這個樸素而堅韌的古村落充滿了厚重的歷史感。” 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工作人員姚永能一大早就和同伴開車趕到三卿村,他說,過一段時間,石山互聯網農業小鎮打算辦一場活動,而他們想要準備一個以石山特色古村落為背景的情景劇,“我們走訪了很多個村子,三卿村是古宅古道保存得比較好的村莊,非常有特色。”
“這是我第二次來到三卿村,再次被深深地吸引了。”和姚永能一起的一名外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見過三卿村這般獨具特色的村子,“每棟建筑都是嚴絲合縫的,家家戶戶門口都有水槽,因為是火山巖地貌,水容易滲到地下去,通過水槽,村民就可以把雨水收集起來,作為生活用水,這是很有地域特色的舉措,透過這些東西,仿佛看到了古代村民的生活場景。”而作為隊伍中的攝影師,他的鏡頭更多地對準了村中富有歷史感的勞動工具和生活在村子里的老人,“因為這些最能體現出這個地方的生活,也能夠顯示出這里的獨特之處。”
(海口網2月23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