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聊的老人與滿地的蘿卜干。見習記者黃朋威 攝
記者札記:保護火山古村落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記者陳奕霖 陳五男 劉杰
偶得機會,記者組來到三卿村采訪,散漫的腳步輕踏在灰青色的火山石板路上,閉上眼睛用心感受:留存了800余年的古樸,恍若觸摸到了先人的生活,石屋、石墻、石器仍在默默地訴說著三卿村的古老和悠久時,WIFI、鋼筋混凝土等現代元素已悄然改變這座古村。
四季輪轉、年歲更迭,古村的改變是現代化的必然產物,村中的一條小巷,左邊是火山石堆砌的石墻,右邊是鋼筋水泥鑄就的石墻,鮮明的對比形成強烈的反差。歷經數百年時間,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建筑、修葺,逐漸完善定型的古屋古巷,每一磚每一瓦都有歷史可說,有故事可講,記載著800多年來人們與火山巖相互依存的歷程。它們在時代的發展中一點一點被“蠶食”,終究讓人痛心。終于,2013年,42歲的王杰帶著滿腔熱血回到家鄉,希望能夠靠自己的努力使它們得以完好保存。
王杰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經過3年的發展,古村煥發出了新生機。然而,一個大難題也出現在他的面前:保護古屋是發展的根本,但村民住房的需求又怎能視若無睹。這已經不是他一人能夠解決的問題。若想完全保護,最好的辦法莫過于另找一塊宅基地給村民建房安家。如今,棚改在海口市開展得轟轟烈烈,政府是否可以稍微變通,解決古村的保護與發展中最突出的矛盾?
和很多傳統古村落一樣,三卿村同樣面臨著“空心化”的威脅,也遇到了如何“活化”的難題。期待村落永遠保持原生態,是旅游者的心態,而對于身處其中的人來說,更渴望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眼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走出村莊。如何讓外出的人返鄉發展?如何發展鄉村旅游、種養殖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這都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的鼓勵和引導。
“現在年輕人都不想表演八音了,這項‘手藝’不知道還能不能在村子里傳下去。”三卿村石山八音表演隊第三代隊員、已經60歲的王先民是三卿村石山八音表演隊第三代隊員,每當思考已有百年歷史的八音表演如何傳承的問題時,總是滿面愁容。他告訴記者,八音表演隊的隊員平均年齡都超過60歲,而后生們卻紛紛走出了村落,對八音提不起興趣。民俗文化是“鄉愁”的重要載體,僅靠年過花甲的老人們就能夠傳承下去嗎?
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要真正將保護與發展拿捏有度,的確是個高難度的精細活。沒有足夠的重視和保護,再美的古村落、再優秀的民俗文化也會消失。火山古村的文化傳承顯然并非一時可奏效的“事業”,它需要付出精力與情感。同樣,古村的保護非一人可完成之事,它需要各方攜手,共同維護。
(海口網2月23日訊)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