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古城墻遺跡——府城東門。
記者杜潤濤/文 張俊其/圖
歷史文化是一個城市發展的見證,而歷史文化古跡則書寫著城市的發展歷程,是一個城市意義的象征。五公祠、海瑞墓、瓊臺書院、秀英炮臺、騎樓老街、繡衣坊……作為海南的省會城市,海口擁有眾多的文化古跡,無聲地講述著這座城市的歷史。
“要做好中國傳統村落傳統民居、歷史建筑、革命文化紀念地保護和旅游開發工作”“在騎樓老街的開發保護和利用上,要修舊如舊,打造南洋騎樓風,調整騎樓商業業態,豐富文化內涵”“要盡快對海南農村古文化資源進行普查,及時制定保護措施”……在今年的省兩會上,關于歷史文化古跡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受到了省政協委員和省人大代表的高度關注。
如何對歷史文化古跡進行開發利用,充分發揮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又不破壞其內涵?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建議:要對歷史文化古跡修舊如舊,深度融合文化與旅游等產業,彰顯其文化價值。
調整規劃 呈現文化古跡價值
“目前,騎樓老街的開發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但在建設過程中,還需要精雕細琢,把騎樓老街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做好,并調整商業業態,帶動海口老街區的發展,使其應有的歷史人文價值獲得更好呈現。”致公黨海南省委員會在提案中指出,海口的騎樓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世紀20-40年代,距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樓建于南宋,至今有600多年歷史,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在2009年6月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中,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政協委員丁孟芳表示,海口騎樓老街,既中西合璧,又具有南洋建筑風情,是活態傳承的歷史。然而,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南洋街上擁有歷史記憶的騎樓在逐漸消失,一些老街的老舊騎樓建筑正在成為危房或崩塌。近年來,海口市致力于推進“海口騎樓建筑保護和綜合整治項目”建設,并取得良好成效。如何發揮歷史文化古跡應有的歷史人文價值?丁孟芳認為,在開發利用過程中,要從頂層規劃著手,圍繞歷史文化古跡的核心內涵,結合城市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以人文帶動發展,以發展提升人文。
修舊如舊 在發展中講述歷史
“建議恢復部分騎樓老街區原有的老業態或與之相關聯的業態。”致公黨海南省委員會建言,歷史文化古跡要在發展中講述城市歷史。如建于1877后(光緒3年)的邱宅,文化內涵豐富,兼具文化與歷史價值。建議將之建成一座瓊北古民居博物館或展示場館,布置瓊北民居的老家具,展示一些民國時期海南的生活用具,并設置海南民間藝術如瓊劇、“哩哩美”、臨高人偶戲、崖州民歌、海南話民謠等演藝展示的堂會,讓民間文化得以活態保護。
城鎮化進程與歷史文化古跡保留如何避免產生矛盾,如何做到城鎮化建設與保護文物“兩不犧牲”,省人大代表邢明認為,海口擁有難得的歷史文化資源,要通過傳承文化留住城市的根,對歷史文化古跡的開發和保護,既要發展成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又要發揮其在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歷史價值。通過這種文化保持,來增強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這也是當前海口“雙創”的重要內容之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