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3月4日電 題:小善經年不輟大愛暖人心間——記貴州丹寨縣供電局興仁供電所“雷鋒班”
新華社記者李黔渝、向定杰
“‘雷鋒班’這個稱呼是老百姓給的,要對得起大家的信任和期許。”電網員工劉啟凡說。
劉啟凡所在的南方電網貴州丹寨縣供電局興仁供電所“雷鋒班”,在當地家喻戶曉。多年來,這個“雷鋒班”愛心接力幫助25位孤寡老人、376名特困群眾和貧困學生,小善大愛的故事溫暖人心。
“我們也是苦日子里過來的,看到貧困受苦的群眾,怎么能忍心轉身就走。”2008年,劉啟凡到興仁鎮宰杠村抄電表,看到一戶漏雨透風的木屋門邊,蜷縮著一個蓬頭垢面下半身殘疾的老人,用苗語和老人聊了聊,知道老人名叫張有福,孤身一人生活多年,劉啟凡感到一陣心酸。
從此,劉啟凡的身影就經常出現在張有福的身邊。老人第一次吃到了醬油味精,十幾年來第一次洗澡,第一次到了鎮上……修屋補漏、打掃衛生、漿洗縫補、送食品藥品,劉啟凡常常去幫他,直到2014年老人去世。
有這樣善舉的不只劉啟凡一人,“雷鋒班”也不是一開始就有。2009年一次所務會上,當時所領導王建了解到,因為片區里的一些群眾生活困難,所里的不少同志收電費每個月都要給他們墊錢,甚至有的同志已經墊了三年。
王建聽了很受觸動,他提議大家少抽一包煙,少喝一杯酒,將節約的錢投進“愛心箱”。在王建的倡議下,所里成立“啟凡服務隊”,幫助困難群眾。時間長了,在百姓眼里,他們就成了“活雷鋒”,慢慢地便有了后來的“雷鋒班”。
其實,“雷鋒班”成員們的生活并不寬裕。50歲的劉啟凡當過代課老師、護林員、協警,一個偶然的機會進了供電所抄表,多年來,一家五口就靠愛人的勞作和他的工資維持生活。49歲的黃承林家里有三個學生讀書,每個月靠著工資和愛人在家種地養家糊口。
“我們的能力很有限,但看到困難群眾,幫著搭把手,陪著說說話,人家精神上得到寬慰,自己心頭也踏實。”黃承林說。
一次,因為幫在外打工的城望村村民李忠、潘朝芝夫婦墊了兩個月電費,黃承林和李家結了緣。后來李忠患上尿毒癥,黃承林常常去看望他,時間長了,兩人成了“好兄弟”。2016年7月,李忠去世,可他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兩個還在讀書的孩子,還有今后家里的日子怎么過。
“我和同事常去安慰潘朝芝,還建議她養豬、養雞,增加經濟收入。”黃承林說。現在潘朝芝養了12頭豬,經濟狀況有了不少改善。
“他們每周要來我家兩三回,來了看到我做事也會搭把手。”讓潘朝芝放心寬慰的是,每個周末兩個孩子都可以到供電所去,誰值班誰幫忙照看。
癱瘓20多年的排佐村村民潘萬才,一直靠80多歲年老體弱的父母照顧,多年住在陰暗潮濕的屋里,睡在地上。2016年劉啟凡駐村發現這一情況后,找了一張床抬到他家,又號召“雷鋒班”幫他把透風的墻遮擋嚴實,還對家里的電路進行了改造。
潘萬才喜歡讀書,劉啟凡和徒弟項澒常常帶著書、提著肉去家里看他。“從來沒有人對我這么好過,就像親人一樣。”現在,潘萬才每天在明亮的燈光下看書,精神比以前好了不少。
多年來“雷鋒班”形成的團結互助氛圍,讓這個基層供電所各項業務指標在整個地方電網網區一直名列前茅,獲得“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狀”、貴州電網公司“工人先鋒號”等多項榮譽。
雷鋒精神,在劉啟凡等看來,就是這些再平凡不過的小善舉,最為質樸的為人品德。“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才能堅持不懈。”
?
相關鏈接:
農民變“股東”貴州“塘約道路”
【治國理政新實踐·貴州篇】貴陽:農旅一體驅動“高一格”脫貧“新業態”
【脫貧攻堅看貴州】貴州烏蒙山區“春季攻勢”路子準
貴州水城礦業公司煤礦事故11名傷員正接受積極救治
貴州梵凈山現霧凇美景 宛如仙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