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蘇高郵北門大街,穿心河水靜靜流淌,九曲回廊掩映其間,垂柳蔥蘢綠意盎然。走在河岸邊,古色古香的江南園林,青磚黛瓦、亭臺軒榭,讓人流連忘返。
50多歲的姚存榮已經在這條街上住了40多年。前幾年,因為環境整治,他臨河的房子拆遷了,雖然在新城區買了新房,但老城新面貌讓他舍不得離開,于是在相距老宅舊址10多米處租下一套4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母親一同居住。“以前家就在河邊,坐在家里都能聞到臭味,現在不一樣了,水很清,每天都有人在這里釣魚。”
資料圖
與南水北調大運河僅僅一堤之隔的穿心河新貌,正是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的成就之一。“從規劃上看,高郵大部分鄉鎮都在生態大走廊建設范圍內。”高郵市委書記勾鳳誠告訴記者,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正式上升為省級重大戰略,高郵在江淮生態大走廊規劃面積中占了三分之一多,有650平方公里,長度約45公里,所以圍繞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我們既要研究吃透有關要求,又要結合高郵實際,認真謀劃思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高郵市環保局副局長吳耀平告訴記者,高郵近年全面開展黑臭河流綜合整治,先后完成了南澄子河、香溝河等城市河道整治,同時實施農村河道定期輪浚制和中小河流治理重點工程,不僅提高了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還逐步恢復了河道“河清、水凈、岸美”的生態水鄉面貌。
資料圖
“矛和盾一起抓,確實曾經很矛盾。”在吳耀平眼中,高郵一邊要依托工業項目帶動經濟體量快速增長;一邊是對生態環境的堅守,尤其是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啟動后,高郵作為主通道,環境保護已經上升為國家需要。
江淮生態大走廊逼著高郵另辟蹊徑。“生態文化為先導,生態規劃為引領,生態經濟為主線,生態工程為載體,生態整治為抓手,生態考核為內容”,高郵上下確立了生態先行的發展底線。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先后拒批或勸阻投資高耗能高污染各類項目100多個,關閉了造紙、化肥、磷肥、玻璃等數百家企業,不少是地方支柱企業。
1000萬只高郵鴨是50億級別的大產業,但這么多鴨子的糞便也是一個巨大的污染源。高郵農委副主任尤兆榮介紹,為了生態大走廊,高郵劃定大運河以及水源地周邊1公里為家禽的禁養區,還設立了限養區進行生態緩沖,同時對畜禽糞便進行綜合利用,利用率達到98%。
農業面源污染不明顯危害卻很大,高郵大力鼓勵有機種植、綠色生產、綜合種養、輪作套養以及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綜合防控,近三年來年均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170萬畝次,小麥水稻畝均節肥都在2.5公斤以上、年均減少打藥2次左右,不僅增加了效益,也大大減少了化肥農藥對于環境的負面影響。
資料圖
如今,高郵又啟動了新一輪“十百千萬”工程,即十大生態工程、百里湖堤運動風光帶建設工程、千條河道溝渠整治工程、萬畝土壤湖面生態種植養殖工程,預計總投入超過200億元。十大生態工程,通過系列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提升工程,使高郵湖450平方公里水域、湖灘成為揚州面積最大、環境最優的濕地自然保護區;百里湖堤、河堤是“一江清水向北流”的綠色屏障,高郵將全力實施44.1公里運河西堤、62.87公里湖西環湖大堤建設工程,形成“市民運動休閑、游客觀光體驗、城湖河林相映”的百里長堤生態特色景觀;1000余條大小河道、溝渠,是高郵寶貴的水資源、水景觀、水財富,高郵將對各級湖泊、河道和水利設施進行全面改造提升,到2020年,高郵河湖水質達標率達80%、污水處理率達90%;萬畝土壤湖面生態修復工程,通過推廣綠色與有機種植、實施有機循環利用、防治農業面源污染、開展休耕輪作、實施高郵湖區退圩還湖等項目,有效保護土地資源、水資源。
“可以想象這幾大工程建成之后,650平方公里江淮生態大走廊高郵段就能呈現更美好的生態畫卷,我們一定能保護一江清水向北流。”勾鳳誠說。
本報記者 劉宏奇 李源 本報通訊員 黃平 劉久鳳
?
?
相關鏈接: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新華社播發文章聚焦重慶脫貧攻堅用改革的辦法啃“硬骨頭”—— 重慶探索脫貧新路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