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系列調研報告之五】
狀元酒、謝師酒、搬家酒、開業酒、滿月酒、剃頭酒、參軍酒、祝壽酒……名目繁多又不斷推陳出新的辦酒擺宴,讓不少人不堪重負,濫辦酒席之風愈演愈烈,甚至異化為一些人變相斂財的幌子。
近日,記者在調研中發現,貴州省安順市在從嚴治理國家公職人員違規操辦酒席的同時,將濫辦酒席的整治范圍向鄉村延伸,逐步探索完善了黨委政府引導、屬地管理、分級負責、村民自治、村規民約約束的工作機制,形成了組建酒席文明“四支隊伍”、著力“五個明確”、突出“六個強化”的“456”工作法,走出了一條移風易俗的新路子。
規范引導:負擔減輕了
“辛苦一年一萬三,幾頓酒席全賠干。”因為酒席多、飯菜貴、禮金高,安順市普定縣貓洞鄉和諧村村干部支艷發現,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一年,回家過年還要貸款,甚至還有賣口糧吃酒、借高利貸吃酒的現象。
治理濫辦酒席已經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迫切愿望,亟須黨委政府因勢利導、規范引導。
安順市普定縣在2014年4月《安順市國家公職人員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暫行規定》下發后,把規范酒席辦理從國家公職人員擴展到普通群眾,并以坪上鎮、貓洞鄉、龍場鄉等5個鄉鎮為試點,探索建立規范群眾辦理酒席的工作機制。
貓洞鄉和諧村率先經過村民代表會討論通過,將規范辦理酒席納入《村規民約》,規定除婚喪嫁娶外,一律不準辦其他酒席,且每次最多30桌,禮金最高100元,宴席為“四缽宴”,同時組建了酒席文明“四支隊伍”——宣傳隊、互助隊、糾風隊、巡查隊,提高了村民自覺抵制濫辦酒席的思想認識。
經過3年整治,“酒席比過去減少了70%以上”。和諧村村支書郭成洪告訴記者,現在辦一臺酒席花費不到3000元,全村節約成本100萬元;對村民而言,不僅酒席數量減少了,禮金還降了一半,每戶每年平均減少“吃酒”支出5000元,全村減少300萬元。
目前,規范酒席辦理工作不僅在普定縣的11個鄉鎮全面推行,而且在安順全市范圍內深化拓展,力爭實現“剎住濫辦酒席風,還你我他輕松”。
打破陋習:鄉風變好了
“約客酒”?在調研中,記者光聽名稱實難理解這又是什么名目的酒席。安順市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江龍鎮武裝部部長陳勝解釋,這是主辦者以家中有親戚辦酒席為由,邀請親朋好友吃酒給自己隨禮,而被邀請的人往往并不認識那位真正“辦事”的人。
“濫辦酒席還是滋生不文明現象的溫床。”普定縣縣委宣傳部整治濫辦酒席辦公室負責人姚賦認為,兄弟反目、打牌賭博、打架鬧事、喝酒醉駕……這些不文明甚至犯法行為都寄生在這張溫床上。
調研走訪中,普定縣坪上鎮和平村“兩違”監督員安廷凱也告訴記者,村里一度“賭風很盛”,就是因為酒席為村民聚眾打牌提供了方便。作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2014年治理農村濫辦酒席工作一開始,安廷凱就走村入戶發放“宣傳明白卡”,把酒席范圍、宴請規格、辦理流程、禮金標準、責任主體這“五個明確”告訴每一戶村民,同時公布了處罰規定和監督舉報電話。
從2014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坪上鎮整治濫辦酒席辦公室共制止違規酒席22起。“我們接到舉報后都是提前勸告,把辦酒的苗頭消除在萌芽狀態。”和平村村委會主任安晶解釋。
在鎮寧縣江龍鎮江龍村文化廣場,“倡導集體婚禮”的《村規民約》還張貼在醒目的位置,而婚嫁新辦、喪事簡辦的新風俗已深入人心。
服務群眾:干群和諧了
“過去有些村民為了干項目、吃低保、上合醫,給村干部隨重禮,酒席成了一些人送禮的載體,也成了基層干部腐敗的催化劑。”鎮寧縣文明辦副主任張化林告訴記者,濫辦酒席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干群關系的和諧。
記者在調研中注意到,安順市采取了強化責任分解、強化村民自治、強化宣傳引導、強化臺賬管理、強化典型曝光、強化督促檢查這“六個強化”的方式治理濫辦酒席。比如,鎮寧縣將治理濫辦酒席納入《治理消極怠政問題的實施意見》之中,馬廠鎮實行屬地管理,明確“誰主管、誰負責、誰管理、誰治理”的要求。
陳勝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2016年8月,江龍鎮水洞村一戶村民在未申報的情況下,不顧身邊人勸阻,堅持要辦搬家酒。村干部在他家做思想工作時了解到,這戶村民蓋房子借了幾萬元錢,想通過辦酒席收禮來還賬。“到家里了解到村民的難處,村干部意識到我們的金融服務要跟上。”陳勝說。
作為與群眾聯系、為群眾服務、對群眾影響都最為直接的基層黨組織,安順市加強移風易俗的制度創新,建立了具有操作性的領導機制,形成了各級黨委政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通了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脫貧攻堅:生產發展了
“濫辦酒席已經成了脫貧攻堅的攔路虎,非治不可。”姚賦告訴記者。“酒席越辦越窮”已經成為當地干部群眾的共識。
據普定縣文明辦估算,2016年該縣濫辦酒席次數比上年減少約兩萬次,按每臺酒花費兩萬元來算,全縣總體節約資金超過4億元,加上節約時間用于生產的隱形效益,全縣規范酒席辦理所產生的社會效益超過6億元,有效助推了脫貧攻堅。
在安順,移風易俗推動生產發展的故事還有很多。
在和諧村,民風鄉風改善后,土地入股分紅或土地流轉得到村民支持,百香果、黑櫻桃、桃樹等得以大面積種植,其中桃樹的種植面積已達6000余畝。現在,因為村里的軟環境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改善,吸引來了外地老板的投資,一座包括桃花迷宮、低空航飛、熱氣球、攀巖等項目在內的3D旅游綜合體正在規劃中。
“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正是因為抓住了黨員干部帶頭和群眾參與自治這兩條主線,安順市整治濫辦酒席的“456”工作法讓“為了吃酒去喝西北風”的陳規陋習成為過去時,真正走出了移風易俗的新路,走上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大路。(本報記者 柴如瑾 呂慎)
【短評】
近年來,農村攀比之風愈演愈烈,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各種名目的酒席越來越多、人情消費越來越高,已經成為老百姓的沉重負擔,讓曾經淳樸的鄉土民風變了味兒。
保持生活的儀式感,承續婚喪嫁娶的傳統風俗不可或缺。然而,被禮金“綁架”的鄉村,絕不是鄉土社會的應有面貌。
如今,在日益膨脹的陋習面前,某些地方的社會風氣已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在民間自律與自為對此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公權力的及時介入和參與,采取合適的方式來移風易俗就十分必要。如何在公權力的邊界范圍內達到正風化俗的效果,考驗著政府的執政能力和智慧。從貴州的實踐經驗來看,至少有兩條經驗可以參考:黨員干部帶頭和群眾參與自治。
黨員干部帶頭,強調的是以引導示范代替行政管制。黨風正則民風淳,黨員干部講究奢靡享樂,社會上也就講排場比闊氣,高檔消費一擲千金,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因此,移風易俗首先要繼續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會民風。
“化俗不易,貴在因民。”公權力的手不能伸得過長,但群眾自治的移風易俗鄉規民約值得鼓勵。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封建迷信、酗酒賭博、薄養厚葬等陋習,其負面效應最終還得群眾自身買單。近年來,很多地方自發或在基層政府指導下自治規章制度,用村規民約去遏制歪風邪氣,并探索成立了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紅娘協會等組織,協調監督落實,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經驗。
風俗的形成是個緩慢的過程,移風易俗也不可能速干速成,急功近利短時可能奏效,長遠必定反彈。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指出的,“鄉土社會的變遷是很緩慢的”,移風易俗也得尋求善治智慧,在長效機制建設上下功夫。(鐘超)
?
?
相關鏈接:
處處飄書香 城市提氣質(全國文明城市巡禮)?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