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精準扶貧 ‘扶’我奔向好日子”
——龍華遵譚鎮儒林村村民符禮盎的脫貧故事
5月15日,龍華區遵譚鎮遵譚村委會儒林村,微風習習。陽光穿過大門灑在一張木桌上,桌上擺放著的橙子,散發著淡淡的清香。這是脫貧戶符禮盎的新家,剛查看豬圈回來的他正和扶貧工作人員聊著家常。
在過去的一年里,這位曾經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得益于各項扶貧幫扶政策,漸漸擺脫了家中的困難,并通過發展養殖產業,徹底甩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政府的扶貧好政策,‘扶’我奔向好日子。”
生活艱苦
貧困的他臉上“常陰天”
天剛蒙蒙亮,符禮盎就開始忙碌了。給孩子們做完早飯后,有些駝背的他緩慢地走到離家幾百米的豬圈。往大缸放糧加水混拌后,符禮盎便一瓢一勺地往食槽里添食。不一會兒,襯衫就被汗水浸透了。
“圈里一共有18頭豬,每頓要吃不少東西,一天三頓,這樣來回舀,還挺費勁。”符禮盎說,雖然累,但是這樣的勞作讓自己覺得很有意義,“沒有汗水怎么成功?黨和政府政策是好,但好日子還得自己干出來。”
一年多前,符禮盎可沒有這樣的精氣神。60歲的他肢體殘疾,家里雖然有十幾畝地,但因為處于羊山地區,大部分是荒地。一家5口擠在一間漏雨、漏風的石砌房中,日子過得十分艱苦。雪上加霜的是,3年前,符禮盎患上腰椎間盤突出,不能再外出打工,一家的生計靠妻子王玉蘭打散工來維持。自此,符禮盎整天愁眉苦臉,村里人說他是“常陰天”。
“看病吃藥要花不少錢,孩子又上學,沒收入來源,負擔太重了。”回想起以前的日子,符禮盎臉上那幾道深深的皺紋又擰在了一起。
精準施策
缺啥幫啥提高“造血”功能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經過實地調研、進村入戶走訪,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遵譚鎮結合符禮盎的實際情況,按照“缺什么幫什么”的原則,為他家制定了幫扶措施:3個孩子享受教育幫扶,一年補助6000元;全家享受合作醫療補貼,阻斷“因病致貧”;幫扶3頭母牛,豬苗18頭,提高“造血”功能。
除此之外,遵譚鎮還將符禮盎家納入農村危房改造范圍,獲得了5.5萬元補助。他利用這筆錢,蓋起了一套一百平方米的新房。困擾符禮盎多年的心病一個個地解開,政府為他制定的產業幫扶也隨之跟進。鎮里的畜牧技術人員每周上門為他提供養豬技術服務,鎮、村干部每周發動他參加扶貧夜校,學習養殖技術。“如今,幫扶的母豬已經懷崽,9頭肉豬也長到了250斤以上,價格好時就出售。”
“有扶持、有事做、有錢掙,符禮盎的生活信心足了,干勁兒也足了。”遵譚鎮副鎮長陳元表示。
成功脫貧
日子紅火臉上“陰轉晴”
符禮盎的新家,寬敞明亮,家具擺設不多,打理得很干凈。“屋內只是簡單裝修,等掙到更多的錢,再買些家具和家電。”他說,母豬要產崽了,最近自己正打算擴建豬圈,“擴大養豬規模,爭取早日買上家具和家電,讓孩子們過得開心些。”
黨和政府的精準扶貧就像一抹亮眼的陽光照亮了符禮盎一家,讓他們擺脫了窮日子。去年底,當村干部拿來脫貧申請表讓已脫貧的貧困戶們簽字時,符禮盎毫不猶豫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扶貧的各項好政策,我基本都享受到了。如果還頂著貧困戶的帽子,怎么都說不過去啊。”
看得了病、住得上房、上得起學、掙得到錢……這一年下來,符禮盎的笑容多了,身體也硬朗了。站在新家門前,他指著眼前的房子笑著說:“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家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日子紅火起來,我的‘常陰天’轉晴了。”
(記者陳小萍 特約記者劉偉)
海口網5月19日消息
?
?
?
相關鏈接:
記者蹲點貧困村 體驗脫貧攻堅戰
省第七次黨代會精神走進“希望的田野” 黨日活動到地頭 脫貧幫扶見行動
“信息扶貧”為陜西銅川脫貧攻堅提供“新動能 ”
因脫貧攻堅工作拖延 澄邁7名村干部被集體約談
貴州5名縣委書記因脫貧攻堅考核掛末公開檢討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