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陳建林
臨高縣資源稟賦得天獨厚,文化積淀豐厚,歷來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漁歌“哩哩美”和人偶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臨高是海南較早接受中原文化的縣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深的詩詞淵源,宋代大文豪蘇軾路過臨高時曾留下勵志詩《端硯銘》。
回眸千年,臨高的土地上,詩的種子早已經在這片熱土上,生根發(fā)芽,綻放曦光,茉莉花開,韓軒書生,開啟了臨高詩詞薪火,世代相傳。
悠悠文瀾江,滋養(yǎng)了深蓄珠璣之華的臨邑詩詞,一方雅趣的水土,孕育著一片詩詞情懷,而這片詩詞的源頭,要從800年前的南宋時期說起,時任縣令謝渥聘請貶官胡銓到茉莉軒講學,使臨高學子深受教化。
明清時期,臨高誕生了一批舉人、進士。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臨高人紛紛著書立說,出版詩詞、散文專著。
臨江活水淌詩意
桐鄉(xiāng)詩風屹巍然
紹興十八年(1148年),新州守臣張棣攻訐胡銓與賓客唱酬對答,誹謗怨恨朝廷,胡銓被貶至吉陽軍,途經臨高時留宿一段時間。時任臨高縣令謝渥請胡銓到茉莉軒講學,后來培養(yǎng)出臨高歷史上第一位舉人戴定實。至明清時期,臨高共有27人中舉,1人中進士,包括王佐、劉大霖等先賢,營造了臨高濃郁的人文風氣。
其中,尤以王佐詩詞見長。王佐自幼明敏聰穎,與丘濬、海瑞、張岳崧合稱“海南四絕”,因其擅長作詩,被冠以“吟絕”之稱。王佐的《雞肋集》是一部膾炙人口的詩文匯集,郭沫若、茅盾、田漢等人讀后,稱贊王佐是一位“愛國詩人”。
王佐,字汝學,號桐鄉(xiāng),臨高縣蠶村都(今臨高縣博厚鎮(zhèn)透灘村)人。父親王原愷為世襲撫黎士官。母親唐朝選,是瓊山進士唐舟(監(jiān)察御史)的侄女。王佐七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知書識禮,讓王佐追隨名師,曾受教于唐舟、丘濬。20歲時考中舉人,后來在國子監(jiān)讀書,一呆就是19年。雖然每試首擢,但又被忌者所黜,仕途失意,最后以年近40銓補,歷任高州、邵武、臨江三府同知,均為副職。王佐仕途失意卻為他取得創(chuàng)作上“另一個豐收”。
王佐自少至老,酷愛書史,勤奮篤學,博學識廣,常以他的獨特視角和愛民情懷感悟當時的社會和生活,創(chuàng)作了《雞肋集》《朱崖錄》《瓊臺外紀》等著述。
王佐是個土生土長的臨高人,二十歲左右中了舉人,六十歲左右致仕回鄉(xiāng),游覽家鄉(xiāng)各地,吟詩寫作,看到家鄉(xiāng)文瀾江,憂國憂民,觸景生情,寫下了這“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式的詩句,抒發(fā)內心抑郁的愛國情懷。
王佐每到一地為官,總是體恤民情,視任所為家鄉(xiāng),視民眾為手足,竭力解決人民的生產生活難題。對家鄉(xiāng)景物風情的鐘愛,王佐對出生地透灘村有深厚的情愫和愛戀,特別是晚年的詩作,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和民瘼情懷。在《桐鄉(xiāng)記》《桐鄉(xiāng)八景》《灘村四景》中有生動的描繪和真誠的謳歌。
王佐85歲在家辭世,留下很多優(yōu)秀的詩文,他的詩,狀物、寫景,刻畫入微,懷古抒情,清新雋永,多為愛國憂民之作。作為臨高詩詞的代表人物,也被譽為嶺南詩派“南園五先生”,王佐擁有很大的名氣,他的詩文對臨高詩詞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此后的臨高人秉承先賢遺風,與詩結緣,學習先賢詩詞歌賦,吟詩寫詩蔚然成風。
1962年,著名詩人、原中國戲劇家田漢在臨高考察時,即興寫下:“聞歌起舞皆童叟,對答念唱盡村俚。”
高舉吟旌承一脈
詩鄉(xiāng)歌海妍華章
臨高盛產詩人絕非偶然,必有其獨到之處。作為愛國詩人王佐的故里,臨高本身就流淌著詩的文化,人們懂詩、愛詩、賞詩、吟詩儼然已是生活中不可
或缺的一種樂趣。而臨高人喜歡的漁歌“哩哩美”和“人偶劇”等非物質文化項目,同樣浸潤著詩詞的靈氣。
臨高的詩詞文化教育,從王佐那個時候就開始了,時隔數百年,詩詞的韻味并沒有隨時間的推移而散去。
這顆詩歌的種子,經過時間的潤澤,如今已經長成了參天大樹,矗立在臨高的文化土地上。
看今朝,臨高詩風不減更濃。
現如今,臨高詩詞創(chuàng)作也如雨后春筍般涌出,在文瀾江兩岸廣闊大地妙筆生。
在臨高,無論是學生,還是農民,無論在鄉(xiāng)村,還是在企業(yè),無論在社區(qū),還是在機關,詩詞繁榮熱潮涌動,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陶冶著情操、凈化著心靈,干部群眾業(yè)余生活健康多彩,文明素質普遍提高,干事激情不斷增強。
在臨高,每座廟宇、祠堂、學校的醒目處都有楹聯,或刻于石柱,或書寫于紅紙,字句工整,結構嚴謹,平仄韻律,十分講究,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風土人情,使得臨高被評為“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當之無愧,而“中華詩詞之鄉(xiāng)”根植于這樣的土壤,無疑,是又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
“海南環(huán)境優(yōu)美,氣候宜人,且詩詞文化深有歷史淵源,尤其是臨高,明代出現了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王佐,對后世影響深遠?!敝腥A詩詞學會會長鄭欣淼這樣評價。
“自從踏上這三尺講臺,成為一個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對于中華古典詩詞,我們從一個純粹的欣賞者,轉變成了一個傳授者,那些透著文化氣息和摻和著歷史煙塵的詩句中,包含著詩人的感慨和歷史的沉淀,它們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表現得淋漓盡致,將世間的真理完美地詮釋,讓人為之陶醉,為之贊嘆?!迸R高中學語文老師周瑩說。
臨高縣詩詞學會的這些老人們,也是充滿力量的枝干,承載著詩歌的過往,擔負著詩歌的未來,盡管他們大多年近古稀,但對于詩詞,他們仍有著一腔熱血。
他們以詩育人,為這片土地滋養(yǎng)出詩詞新生的花蕊。
《臨江潮》作為詩詞學會的代表刊物,從創(chuàng)刊到現在已經出版40多期,正在成為對年青一代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學刊物。
詩詞文化氛圍濃
中華詩鄉(xiāng)實名歸
2012年9月,臨高正式啟動創(chuàng)建“中華詩詞之鄉(xiāng)”。
在中華詩詞學會、海南省詩詞學會的精心指導下,全縣詩詞組織遍布城鄉(xiāng),詩詞活動豐富多彩,詩化環(huán)境氛圍濃厚,詩詞創(chuàng)作碩果累累,詩詞新人層出不窮,詩詞影響不斷擴大,全縣上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中華氛圍。
為進一步提升詩詞創(chuàng)作的熱情,提高現代詩詞創(chuàng)作的水準,臨高縣創(chuàng)建“中華詩詞之鄉(xiāng)”工作領導小組還多次組織開展詩詞寫作培訓、詩詞講座、詩詞朗誦、詩詞創(chuàng)作比賽、詩詞沙龍和采風等系列活動,使得無論城鎮(zhèn)還是鄉(xiāng)村,無論男女老幼,幾乎人人喜愛詩詞,并懂得賞詩、作詩。
一直以來,臨高堅持把“中華詩詞之鄉(xiāng)”作為一張文化名片來打造。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臨高擁有中華詩詞學會會員18人,省詩詞學會會員55人,縣級詩詞學會會員1080人;臨高詩人在各類報刊上發(fā)表詩作近萬首;編纂了《臨高古今詩詞選》、《文瀾詩詞》,編印《雞肋集》新校注本共5萬多冊;出版?zhèn)€人詩集的會員有30多人。
在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上,臨高詩詞創(chuàng)作愛好者團隊日漸強大,他們與時俱進,詩情激昂,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為給這些詩詞愛好者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臨高先后成立臨城、新盈、加來、調樓、多文、東英、和舍、波蓮、博厚、皇桐等10個詩詞分會。其中,有5個分會創(chuàng)辦了《江韻》《后水濤聲》《綠浪》《文薈樓》《大寒山》文學詩詞刊物,縣委辦公室創(chuàng)辦《泰和詩刊》,縣文聯創(chuàng)辦《詩詞藝苑》詩報,各中小學校還成立詩社,出版內部交流詩刊、詩報,真可謂碩果累累。
目前,臨高設立了中華詩詞學會創(chuàng)作培訓基地,加強創(chuàng)作和交流,以中華詩詞作為普及傳統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弘揚詩之正能量,努力構建精神文化家園,為臨高實現科學發(fā)展、綠色崛起、后來居上提供文化滋養(yǎng)。
詩詞文化這一中華民族的瑰寶,在臨高文化春風撫慰下,百花齊放春“滿城”!
?
相關鏈接:
臨高發(fā)放教育補助近1300萬元 萬余名寒門學子獲資助?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