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6/26/cc53c8efe2b50a693c6d08237d340ce1.jpg)
1980年,中央民族學院曾經派人來海南進行語言調查。這是他們調查得來的當時“臨高語族群”的分布圖。 劉劍三 供圖
![](http://img.hkwb.net/content/2017-06/26/4487fc93ab1b1abab2061a.jpg)
部分研究臨高語的學術著作。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編者按
海南是移民島,移民的多樣性決定了語言和方言的多樣性,因此,海南也是方言島,是語言學家眼中的“方言寶庫”。近年來有關海南閩語、黎語、臨高語等語種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可謂汗牛充棟,比比皆是。其中臨高語作為一門少數民族語言,所講的人竟是漢族族群,本身就值得深入研究。
2016年初,海南省臨高文化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包括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顯恩、訪美學者張惠英、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劉劍三等在內的專家們對臨高語族群歷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探討與研究,這個獨特的語族也開始被賦予新的活力,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發表在國家核心刊物上的臨高文化論文,也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肯定,使得“臨高學”的概念呼之欲出。
海南周刊從本期起開辟“臨高語族群文化”專欄,以關注臨高語族群區域體系的文化研究。
6月20日,在海口市的一家茶館里,28歲的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居民李瑩正和她的朋友們聊著天。雖然身為海口人,但李瑩和她的朋友們所說的語言,卻與海口其他地區的話完全不同。差異之大,以至于海口其他地區的人們幾乎聽不懂李瑩他們講的話。
這種話,被稱為“村話”,根據學者研究,實際上就是發生了一定變化的“臨高語”。海口市目前操這種話的地方有海口的老街區和龍塘、龍橋、石山等鎮。
從漢至唐宋的一千多年,臨高語族群先是居住在南渡江流域以及海南島的北部,包括現在的文昌、海口瓊山、澄邁、儋州和臨高一帶土地肥沃的沿海地區,以后逐步向全島沿海地區擴展。也正是基于此,這個族群的語言也如種子一般沿路播撒,扎根發芽。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海南省臨高文化研究會會長葉顯恩認為,在漢代以后、宋代以前這一千年的歷史中,臨高語族在海南處于重要地位,臨高文化也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因獨特語言進入人們視野
海南師范大學教授劉劍三長期專注于臨高語的研究。他介紹,臨高語族群進入人們的視野的,在現存的海南第一部譜志——《正德瓊臺志》中,記載了正德年間海南語言的種類,而編者為海南本地瓊山人。在這本譜志中,臨高話被歸為西江黎語。而此后的三百多年間,再無關于這種語言的記載。直到18世紀末,傳教士進入海南,由于要學習當地語言,便用國際音標對當地語言進行標注,此時也出現了對臨高話的記載。
在之后又過了近百年,臨高話才重新被注意。
劉劍三介紹,上世紀50年代,中央民委派一個團隊到海南對當地的民族種類進行調查,在調查中,臨高話引起了這個團隊的注意,雖然當時對臨高話的研究已經有了成果,卻一直沒有形成文字,也沒有發表任何文章。直到1981年,當年那個調查隊中的成員梁敏根據當初調研的材料寫出的《臨高話簡介》和《臨高人——百越子孫的一支》兩篇文章才正式發表。隨后的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部關于海南臨高話的著作也面世了。
臨高語族群居住范圍很廣
臨高語族群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群,他們從哪里來?學界至今意見仍不統一,沒有定論。一般認為,臨高語族群是古代駱越族的一個分支,大約春秋戰國時期從今天的廣西東南部與廣東西南部跨海來到海南島上的。這是繼黎族第一個登島之后的第二批較大規模登島的族群。但說臨高語族群是駱越族的一個分支并不等于說現在的臨高語族群(“臨高人”)就是少數民族,因為臨高語族群早已漢化。
(編輯: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