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隨教育部到寧夏、海南等地采訪了我國的教育扶貧情況。在欣喜于我國貧困地區教育軟硬件改善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絲憂慮。
在到達一所設立在省會城市的高中校園時已經是傍晚時分,在整潔、漂亮、寬敞的校園里到處都散落著正在看書、復習的學生。這所學校招收的基本都是連片貧困地區的學生,記者隨機采訪了幾名學生,他們紛紛表示:能有機會進入這么好的學校非常幸運,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大學。
在我國,人們普遍相信教育擁有改變命運的力量,尤其在貧困地區,教育更加成為人們打破階層固化的上升通道,因此,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國家也一直下大力氣改變著貧困地區的教育狀況。
不久前在杭州舉行的新鄉村校長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指出,我國農村學校的發展需要迭代更新,1.0版的農村學校師資不足、缺乏經費,是溫飽級的,很多學校過了這個階段。2.0版的農村教育追求的是升學率。
的確,隨著我國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邊遠、貧困地區傾斜力度的加大,貧困地區的學校在硬件上已經與城市學校相差無幾,甚至超過了城市學校,真正實現了“最美的建筑是學校,最好的環境也是學校”。
同時,很多貧困地區都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讓那些沒能考上高中的孩子能擁有一技之長,將來能有個不錯的就業機會。
這樣貧困地區的教育模式就成了:學習好的上高中、考大學,學習成績不好的上職校、好就業。這種做法看起來沒什么不好,不僅保障了貧困地區孩子的受教育權利,而且有效防止了“脫貧后返貧”的現象。
但是,如果再仔細觀察后筆者發現,這種教育設計太依附“脫貧”這個實際需求了,而即使再貧困的地區,“脫貧”也只是一個暫時的需求。筆者遇到一個在職業學校學習學前教育的女孩子,她說自己明年就要畢業了,“特別想趕快工作,家里還有弟弟妹妹要上學,掙錢了就可以幫爸爸媽媽減輕負擔。”筆者隨口問了她一句“你喜歡小孩嗎?”這個女孩子先是一愣,然后茫然地搖了搖頭。
女孩子茫然的目光刺痛了筆者。
13年前,筆者參加“兩基攻堅”采訪團下基層的時候,看到的農村中小學還掙扎在能不能上學,教室很多是危房,農村教師待遇太低等問題。現在所到之處,基礎設施都改善了,吃不飽的孩子幾乎沒有,遠程教育也從規劃方案落到了實處,有些農村教師在暑假期間還能去香港交換學習。
當年是不能想象今天的,而今天能不能想象10年后的中國農村教育呢?在城市進行的,基于孩子興趣的研究型學習,基于職業前的學科教育,基于未來走向社會的創新創業教育,等等,農村是否也需要呢?
農村教育不僅需要實打實的投入,也需要超前的研究與設計。
教育是為人一生成長服務的,說到底是為未來服務的,這是教育最本質的功能。生長于田間地頭的研究型教育,服務于農村需要的學科教育,為了新農村建設而進行的創新創業教育,是否也應該融入到這些可愛孩子的課程中呢?越是貧困地區,越是需要有教育研究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為當地人設計一些課程,來超越實際需求這個“陷阱”。越是貧困家庭的孩子,越應有機構、組織用發展的眼光,從孩子成長規律等角度去研究發展他們。
這樣,未來10年3.0版的農村教育才能發展得更堅實、更接地氣,也才能培養出更多有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樊未晨文并攝
?
?
相關鏈接:
創新扶貧模式 加快深度貧困地區脫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