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 id="0yokw"></li>
    <fieldset id="0yokw"><source id="0yokw"></source></fieldset>
    <tfoot id="0yokw"></tfoot>
  • 在海南島西南部山區,分布著天然的熱帶雨林,這里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樂土,有一種國寶級的珍稀動物——海南長臂猿就生活在這里。
       
     您當前的位置 : 海南新聞>

    海南周刊丨熱帶雨林追猿記

    海口網 http://m.yinhu3.com 時間:2017-11-06 09:53

      一只雄性長臂猿在樹上窺視記者的拍攝舉動。

      十月二十七日,一對長臂猿母子在霸王嶺熱帶雨林的樹上蕩漾。 李飛攝

      文/ 代超

      在海南島西南部山區,分布著天然的熱帶雨林,這里是許多珍稀動植物的樂土,有一種國寶級的珍稀動物——海南長臂猿就生活在這里。

      海南長臂猿是目前全球現存數量最少的靈長類動物,不足30只,僅生活在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原始雨林中。

      上個月底,借著保護區與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聯合對長臂猿進行例行大調查的機會,我跟隨考察人員一起走進神秘的原始雨林,與這些雨林精靈進行了一次近距離接觸,上演了一出熱帶雨林追猿記。

      霸王嶺熱帶雨林中的藤本植物。

      守猿

      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的苗村外,凌晨4點的山林一片漆黑,6個人借著手電筒的微光在山路上前行。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兩位護林員,他們健步如飛,好像行走在白天的曠野上,而此時落在隊伍最后面的一個人卻猶如學步的孩童,深一腳淺一腳地胡亂踩著,他原本想用相機記錄下大家趕路的場景,此刻也只好作罷。

      那個落在隊伍最后面的人就是我。和我一起向著密林進發的分別是三位護林員,一位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的工作人員,以及另外一位記者,我們是這次長臂猿大調查的其中一組。此次參與調查的共有9組52人,負責在25個不同的監聽點對長臂猿進行觀測。這其中有霸王嶺保護區和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的人員,還有海南省內的鸚哥嶺、俄賢嶺、吊羅山等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甚至還有從云南省高黎貢山、銅壁關等自然保護區趕來進行交流的野保工作者。

      當得知我被分到了苗村組時,就有前輩跟我分享了進駐苗村的“樂”與“苦”。

      “樂”的是每晚可以住在村民家,有床睡、有熱水澡洗,不像其他組那樣必須睡山里、住帳篷;而“苦”的則是每天必須起個大早爬一段很陡的坡。

      苗村外通向雨林的這段陡坡被大家戲稱為“嘔吐坡”,不少人曾在那里累到嘔吐,大家紛紛祝我好運。

      果然,才第一天我就吃到了“嘔吐坡”的苦頭。倒不是說真的發生了嘔吐,而是真的一路手足并用地“爬”上了山坡。

      我們來到一個叫做“長石頭”的監聽點,天色已呈現將亮未亮的淡青色,我才發現原來周圍密林環繞,面前便是幽幽深谷。這時候才發現自己全身早已被汗水浸透,經山間的風一吹,竟有些寒意,沒有帶可以替換的衣物,只得找出預備的雨衣把自己裹起來。一看腳下,特制的防螞蟥襪套早已從白色變成了泥巴色。也不敢席地而坐,害怕遭到螞蟥的偷襲。

      組長林清和其中一位護林員韋富良繼續往上面的另一個監聽點走去,讓我們剩下的人留在此地等待。林清告訴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這次要監聽的C群長臂猿不太怕人,我們極有可能在這里等到它們的出現;而繼續往上面走的路非常難走,他怕我們應付不了。

      于是我們就豎起耳朵等著長臂猿的鳴叫,我還幻想著,叫聲一響起長臂猿就會出現在我頭頂的樹枝上。

      長臂猿的叫聲,在進山前一天的培訓上,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的高級自然保育主任羅益奎放給我們聽過,讓我這初次聽到的人覺得很有意思,感覺就像是人在吹口哨,只是聲音分外響亮悠長。長臂猿的鳴叫通常是由一群之中的公猿起頭,是一種宣示領地、與家庭成員聯絡感情的信號,稍后群內的母猿會加入和鳴,猿鳴每天日出時分開始,每天早上會鳴叫兩到四次,持續到中午十一點半左右。

      羅益奎介紹說,要在一大片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找到這20多只長臂猿的行蹤,主要通過尋聲定位的方法。

      結果那天早上長臂猿始終也沒有出現,一直都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林清他們臨近中午才回來,說他們看到長臂猿去往了另一個方向,此時已近正午,要見到它們是比較困難了,因為午后是它們的休息時間。

      就這樣,第一天的行動以等待失敗而告終,大家一致決定接下來每天都帶干糧上山,中午不再回村里吃飯,一直等到長臂猿出現。

      10月26日,56歲的老監測隊員陳慶,在監測點干吞麥片粉補充能量。

      追猿

      第二天日出時分,我們直接來到林清他們頭一天看見長臂猿的地方,因為第一天的失敗經驗,我們決定摒棄守株待兔的方式,要對長臂猿展開聞聲追蹤。

      也許是因為經過前一天的一路摸爬,我已經習慣這樣的山路,也許是因為急切地想要見到長臂猿,我的行進速度明顯快了很多,幾位護林員都表示很驚訝。

      這一天,長臂猿鳴叫得稍晚一些,我和護林員韋富良正蹲在塌方形成的峭壁前,緊張地等待著,突然組長林清喊道,“快跟我來”,我們急忙追了過去,一路追到一處樹林里,長臂猿響亮的鳴叫就在我們頭頂,就在我們焦急地搜尋它們的身影時,卻只聽得“嗖嗖嗖”的幾聲之后,留下幾個模糊的殘影。

      與長臂猿失之交臂,我們只好回到一個開闊地帶,等待它們再一次鳴叫。

      10月25日傍晚,霸王嶺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在為全組人做晚餐。

      長臂猿第二次鳴叫時,我們循聲追到了一棵筆管榕的附近。發現大概有4只長臂猿在樹上進食,還有一只快要成年的小猿在樹間跳來蕩去。我激動地拿出相機猛按快門,卻因為隔得太遠,拍到的全是長臂猿屁股。此時的我體會到了追到長臂猿但是拍不到的苦惱。唯有在心里默默祈禱,下一次離得更近,拍得更清楚。

      接下來的第三次鳴叫是我見到長臂猿最多、離長臂猿最近的時刻,卻也是我終身難忘的驚險時刻,我在原始雨林里迷了路!當時我們追到了一片特別深的密林里,因為太專注于搜索樹上的長臂猿,一回頭我發現已經找不到我的隊友們了。

      一個人待在一片看不見頭頂天空的密林中,我有些慌張。我嘗試找到來時的道路,卻發現周圍的參天大樹在我看來都是一個樣子,手機完全沒有信號,我不得不回到最后看到組員們的那塊大石頭旁。

      偏巧此時頭頂傳來了長臂猿的警叫聲,急促而凄愴。想到前一天我們還在雨林里發現了毒蛇和野豬的蹤跡,我更加慌亂了,感覺下一秒就可能會被猛獸撲翻在地。我不得不硬著頭皮選了一條路走,幸運的是,走了幾分鐘,就看到了其他組員,他們正在觀察為什么長臂猿會發出警叫聲。

      組長根據經驗判斷,這是長臂猿快要午休了,向我們發出了清場告示。于是我們決定返回筆管榕那里,吃點干糧,等待它們下午再出來活動,因為筆管榕的果實是長臂猿非常喜愛的食物。

      此時的我,在松了一口氣之后才感覺異常疲憊,全身早已濕透,手背和衣服也不知被哪里的刺給刮破了,已經饑腸轆轆。

      后來我們在筆管榕對面守了一下午,卻沒有等來長臂猿的再次光顧。

      10月28日晚,監測員符海彪在營地填寫當天的調查記錄。

      思猿

      按照計劃,調查要從10月25日持續到29日,而我卻因為臨時有事要提前離場了。

      臨走的時候確實有一絲不舍,雖然已經近距離看到了長臂猿,但卻沒有拍到滿意的照片;而且都來不及與這幾天一起行動的組員們告別。那天清晨我出發離開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密林之中繼續監聽、觀測的工作了。

      “猿”諧音“緣”,如今的網絡語言戲稱“緣分”為“猿糞”。我想,自己和這些調查人員們一起在雨林里觀察過長臂猿的糞便,所以算是真的有“猿糞”了。我們因“猿”結“緣”,在這幾天時間,一起行動,一起吃住,他們給我很多幫助、教我很多知識、更帶給我深深的感觸,我覺得這些才是我此次雨林之行最大的收獲。

      進山時,組長林清一直默默地走在隊伍最前面,卻能在黑暗中提醒我們哪棵樹上有馬蜂窩,哪里比較容易滑倒要注意,能夠根據聲音迅速地判斷長臂猿的方位,我們只有跟著他才能追得到長臂猿;護林員王振林大哥在大家一起喝酒的時候開玩笑,說這個工作很煩,一直在山里,很少有時間陪老婆孩子,他早就不想干了。結果第二天在林間看到各種植物他仍然興奮地停下來觀察、拍照,仍然一路走一路告訴我們:這是什么植物,在它附近可能有什么動物。

      其實護林員和他們所守護的長臂猿一樣是“孤獨”的,他們要忍受日復一日地巡山、觀測的單調,忍受雨林中的與世隔絕和攀山涉水的辛勞。但是在我看來,他們的精神世界一點也不孤獨,從交談中得知這份工作的工資并不高,能堅持下來更屬不易。

      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的工作人員霍泳儀也是第一次進入這種雨林,但是她的動作卻非常敏捷,完全不怕摔倒,絲毫不嬌氣,我開玩笑對她說想去嘉道理工作需要什么條件,她笑著說,“先要會爬山啊”。每天白天高強度的登山之后,回到村子里她還要整理記錄,并且下廚做飯給大家吃,實在是一個令人欽佩的女孩。在這些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他們對動物的關愛,對他人的友善。

      后來我了解到,這次調查的其中一個結果便是發現了一只新的成年雌性獨猿,希望她能為猿群開枝散葉,也希望更多人加入到保護海南長臂猿、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隊伍中來,更多志同道合的野保工作者能有“猿”再聚。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蘇曉杰攝)

      我與長臂猿

      10月25日下午,監測員在霸王嶺南叉河十字路崗傾聽是否有長臂猿的啼鳴聲。

      文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10月25日,參加2017海南長臂猿大調查的52人組成了監測隊,我分在第一組,監測目的地在南叉河。中午各組出發奔赴各自的監測點。15時多,我所在的第一組驅車趕到南叉河山腳下,背起行囊徒步向目的地進發。傍晚時分,我們趕到監測點營地生火煮飯,支帳篷,在簡易房內安頓睡鋪。在燭光晚餐中,大家談論著歷次監測長臂猿過程中的趣聞,以及曾經在巡山中看到過的動物、稀有植物等,歡聲笑語過后,大家早早入睡。帳篷外的風吹得熱帶雨林中的樹葉嘩嘩作響,如同下雨般,令人難以入眠。

      我回想起自己2006年7月首次進山拍攝長臂猿的往事。第一晚住在帳篷里,沉睡的我午夜翻身時,手掌拍在帳篷底下,“啪”一聲,濺了我一臉水,頓時驚醒。打開吊在帳篷頂部的手電,發現帳篷里積了很多水,帳篷外下著大雨。我立即拎起攝影包檢查是否泡水,還好沒有。掀起防潮墊墊在行囊上,我抱著攝影包坐到天亮。那次在山里尋覓5天,只有一次聽見長臂猿在遙遠的地方鳴叫。下山后,失望的我心里暗暗決定再也不上山追猿了。

      2009年2月我再次上山追猿,2月19日清晨,跟隨監測員行至霸王嶺山脊路崗時,我們聽到了長臂猿第一次響亮悅耳的個體鳴叫聲,幾分鐘后,鳴叫聲連成片,它們開始“集體合唱”了。判定方向后,我們迅速循聲追趕至大榕樹附近,6只成體長臂猿正在采摘果實,生產約20天左右的2號母猿懷抱嬰猿躲藏在樹冠上,雄猿不離左右。猿爸爸、猿媽媽不時為嬰猿梳理絨毛,小嬰猿時而吃奶時而與猿爸爸玩耍。這一時期長臂猿對周圍任何響動都極為敏感,因為此季節果實不豐富,長臂猿不得不加大覓食范圍。猿群走走停停四處覓食,嬰猿一刻不離母猿懷抱。

      當發現有人跟蹤時,其它長臂猿發出“咕咕、咕咕”的報警聲,個個顯得異常活躍,以吸引觀察者的注意力,2號長臂猿一家則快速離開“危險”區域。

      我們順著長臂猿撤退的方向,翻山越嶺奮力追蹤,終于發現了猿群蹤影。為了不驚動猿群,我靜靜仰臥在大樹下觀察嬰猿動靜伺機拍攝。不料,頭頂上小嬰猿撒尿了,尿水滴滴答答撒到我的臉上。

      我雖然發過誓不再上山,可我還是一年又一年進山尋找拍攝長臂猿,我與長臂猿的故事還有很多。

      

    ?

    相關鏈接:

    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發現新雌性獨猿 有助種群恢復
    海南長臂猿有多瀕危?霸王嶺保護區開展專項調查
    探訪云南無量山黑冠長臂猿:會吃鼯鼠會吃花(圖)
    云南無量山:監測員拍到長臂猿采食畫面

    ?

    相關鏈接:
    云南無量山:監測員拍到長臂猿采食畫面
    探訪云南無量山黑冠長臂猿:會吃鼯鼠會吃花(圖)
    海南長臂猿有多瀕危?霸王嶺保護區開展專項調查
    瀕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發現新雌性獨猿 有助種群恢復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代超 蘇曉杰] [編輯:(見習)劉爽]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谌請蠛?诰W入駐“新京號”
    圖解??谝恢軣崧剕多彩節目,點亮繽紛假期!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谛履暌魳窌⒂?024年1月1日舉辦
    圖解??谝恢軣崧劊汉?谡胁乓菍稣\意攬才受熱捧
    圖解海口一周熱聞:海口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災后重建看變化·復工復產
    圓滿中秋
    勇立潮頭踏浪行
    “發現海口之美”攝影大賽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蘭機場T2值機柜臺17日起調整
    尋舊日時光 海口部分年輕人熱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襯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樂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騰煙火氣 夜間消費活力足
    海口:長假不停歇 工地建設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過美好假期
    2023“??诒狈悾ň①悾┗盍﹂_賽
    ??谔炜罩襟A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尋玉兔 共慶海口最中秋
     
    |
    |
     
         m.yinhu3.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诰W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許可不得復制或轉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21001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898—66822333  舉報郵箱:jb66822333@163.com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

    瓊公網安備 46010602000160號

      瓊ICP備2023008284號-1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