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嶺熱帶雨林中的藤本植物。
守猿
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的苗村外,凌晨4點的山林一片漆黑,6個人借著手電筒的微光在山路上前行。
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兩位護林員,他們健步如飛,好像行走在白天的曠野上,而此時落在隊伍最后面的一個人卻猶如學步的孩童,深一腳淺一腳地胡亂踩著,他原本想用相機記錄下大家趕路的場景,此刻也只好作罷。
那個落在隊伍最后面的人就是我。和我一起向著密林進發的分別是三位護林員,一位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的工作人員,以及另外一位記者,我們是這次長臂猿大調查的其中一組。此次參與調查的共有9組52人,負責在25個不同的監聽點對長臂猿進行觀測。這其中有霸王嶺保護區和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的人員,還有海南省內的鸚哥嶺、俄賢嶺、吊羅山等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甚至還有從云南省高黎貢山、銅壁關等自然保護區趕來進行交流的野保工作者。
當得知我被分到了苗村組時,就有前輩跟我分享了進駐苗村的“樂”與“苦”。
“樂”的是每晚可以住在村民家,有床睡、有熱水澡洗,不像其他組那樣必須睡山里、住帳篷;而“苦”的則是每天必須起個大早爬一段很陡的坡。
苗村外通向雨林的這段陡坡被大家戲稱為“嘔吐坡”,不少人曾在那里累到嘔吐,大家紛紛祝我好運。
果然,才第一天我就吃到了“嘔吐坡”的苦頭。倒不是說真的發生了嘔吐,而是真的一路手足并用地“爬”上了山坡。
我們來到一個叫做“長石頭”的監聽點,天色已呈現將亮未亮的淡青色,我才發現原來周圍密林環繞,面前便是幽幽深谷。這時候才發現自己全身早已被汗水浸透,經山間的風一吹,竟有些寒意,沒有帶可以替換的衣物,只得找出預備的雨衣把自己裹起來。一看腳下,特制的防螞蟥襪套早已從白色變成了泥巴色。也不敢席地而坐,害怕遭到螞蟥的偷襲。
組長林清和其中一位護林員韋富良繼續往上面的另一個監聽點走去,讓我們剩下的人留在此地等待。林清告訴我們,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這次要監聽的C群長臂猿不太怕人,我們極有可能在這里等到它們的出現;而繼續往上面走的路非常難走,他怕我們應付不了。
于是我們就豎起耳朵等著長臂猿的鳴叫,我還幻想著,叫聲一響起長臂猿就會出現在我頭頂的樹枝上。
長臂猿的叫聲,在進山前一天的培訓上,嘉道理中國保育組織的高級自然保育主任羅益奎放給我們聽過,讓我這初次聽到的人覺得很有意思,感覺就像是人在吹口哨,只是聲音分外響亮悠長。長臂猿的鳴叫通常是由一群之中的公猿起頭,是一種宣示領地、與家庭成員聯絡感情的信號,稍后群內的母猿會加入和鳴,猿鳴每天日出時分開始,每天早上會鳴叫兩到四次,持續到中午十一點半左右。
羅益奎介紹說,要在一大片茂密的熱帶雨林中找到這20多只長臂猿的行蹤,主要通過尋聲定位的方法。
結果那天早上長臂猿始終也沒有出現,一直都只聞其聲不見其影。林清他們臨近中午才回來,說他們看到長臂猿去往了另一個方向,此時已近正午,要見到它們是比較困難了,因為午后是它們的休息時間。
就這樣,第一天的行動以等待失敗而告終,大家一致決定接下來每天都帶干糧上山,中午不再回村里吃飯,一直等到長臂猿出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