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10日電(記者張紫赟)“通過閱讀知道國家在走什么樣的路,百姓生活會變成什么樣,心里美啊。”在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室內,80歲的王定德正在閱讀一本新聞雜志,因為忘帶老花鏡,他一邊用手指逐行掃過,一邊默念。
王定德是一名鄉村退休教師,如今在縣城與兒子生活,每天閑下來時,便會走二十分鐘路來圖書館閱讀,一待就是一下午。回憶以前,他笑著說,“上世紀80年代那會條件簡陋,藏書也少,但老百姓閱讀熱情高漲。”
肥東縣圖書館建立于1958年,后并入縣文化館,1979年再次被劃出建立縣圖書館。今年52歲的館長葛圣梅,1985年從學校畢業便進館工作至今。由于當時人手緊張,葛圣梅負責圖書管理員與財務兩份工作。300平方米左右的圖書館內,藏書數千冊,每逢大雨屋里就會進水,工作人員與讀者們一起拿著盆朝外舀水,雨停了,屋里的泥巴地早已泥濘不堪。“老房子濕氣大,工作人員個個都患了鼻炎。這也是職業病吧。”葛圣梅打趣道。
雖然環境艱苦,但愛讀書的人特別多,你借我還,兩三個管理員在借書臺前忙得沒時間坐下來休息。遇見書有破損,工作人員就用糨糊、信紙、剪刀糊書。“那時文化生活匱乏,書太珍貴了!”葛圣梅說。
1996年肥東縣圖書館迎來了一次“蛻變”。由地方政府開發,建成了一幢商住與圖書館一體的綜合樓,館址面積600平方米,窗明幾凈,藏書也增至2萬多冊。隨著國家對基層公共文化事業愈加重視,肥東縣圖書館邁入發展快車道,管理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以往用手抄卡片的記錄方式,逐漸進化成信息化的掃碼借閱。2007年還設立了電子閱覽室,“在當時,電子閱覽室火爆極了,只能規定每人一次兩小時的閱讀時間。”
2012年,肥東縣圖書館迎來新的搬遷,遷入了位于縣文化廣電大廈內,功能上除原來的少兒閱覽室、報刊閱覽室、圖書借閱室、電子閱覽室,還增加了設有盲道的殘障閱覽室。如今藏書已有27萬多冊,200多份報紙期刊。去年開始還接管了20個鄉鎮圖書館,300個農家書屋。
“鄉鎮分館與縣圖書館實現了統借統還。”孟佳佳是肥東縣一名鄉鎮衛生院醫生,沒事便來借閱醫學書籍和小說,有時幫孩子借閱讀本。
“兩次搬遷,見證了這個縣城圖書館的飛躍,更見證了基層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葛圣梅說,上世紀80年代沒有購書經費的說法,想要采購新書時就要找領導“批條子”,后來購書經費納入預算,慢慢從2萬元、5萬元漲到現在的30萬元,各類文化項目經費也在逐年增多。
對比過去絡繹不絕的借書人潮,葛圣梅說,雖然現在到館的讀者不多,但這并不意味著閱讀的人少了。只是因為現代技術手段為閱讀提供了更多選擇,以肥東縣圖書館為例,2016年8月起開通了微信公眾號,不僅可以網上查閱續借書籍,還為讀者提供數十萬冊的電子書籍資源。2016年10月又在街頭設立了4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方便老百姓借閱。“上世紀80年代辦證的讀者2000余人,如今已有近2萬人。今年1至9月,我館共接待讀者約9.4萬人次。”葛圣梅說。
一座面積更大,設施更現代化的新館,正在這個縣城臨湖而建。肥東縣圖書館將在不久后迎來再次搬遷。談起剛剛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葛圣梅的眼睛閃爍著光芒,“圖書館是一座縣城的文化地標。隨著法律施行,政府投入力度加大,縣級圖書館將克服人才短缺等瓶頸,迎來更大發展,滿足百姓更豐富的精神需求。”
?
相關鏈接:
圖書館不僅是放書架的地方?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