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藏阿里11月27日電 題:從年入千元到數百萬——尼泊爾商人見證16年尼中“邊貿路”
作者 周文元
推門走進尼泊爾商人汪杰的店鋪,爐子散發的暖氣撲面而來,掛在墻角的電視正播著中國電視劇。到普蘭縣旅游的內地游客,正在擺滿木碗、佛具銅器、卡墊的貨架旁挑選商品。
普蘭縣位于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西南與印度毗鄰,南與尼泊爾接壤。該縣境內的邊貿市場有500多年歷史。1954年,普蘭口岸正式獲批開放,2015年被中國國務院批準為沿邊國家級公路口岸。
在尼泊爾商人返鄉過冬潮之前,記者近日走訪了普蘭縣邊貿市場。在尼泊爾商戶區,汪杰講述了在普蘭經商的16年,他所經歷的尼中邊貿發展。
普蘭縣與尼泊爾呼姆拉縣康嘎高鄉毗鄰。沒經商前,在康嘎高鄉,汪杰主要靠種地、放牧為生,“那時縣里不通公路,收入來源又有限,生活很困難。”
16年前,康嘎高鄉有800多人,到普蘭做邊貿的百姓不超過10人。“起初,我從鄉里背木碗、馬鞍,經普蘭邊境口岸,到邊貿市場售賣。”汪杰對記者說,最初幾年,每年只能賣一千多元(人民幣,下同)。
剛到普蘭時,蔬菜品種單一,汪杰只能在當地百姓家買到一些白菜。做飯時,他只能用三個石塊墊高,制成簡易爐灶。
冬季取暖,燃料缺乏,汪杰要從尼泊爾牽著牛,將木柴拉到普蘭口岸,之后再搭車轉運至店里。木柴不夠時,他還去附近百姓家里買牛糞燒。
“過去,來自各地的商戶都在一起做生意,沒有劃分區域。”他指著門口的沿街商戶對記者說,這邊都是尼泊爾商戶,六、七年前,邊貿市場做了劃片管理,客人挑選商品不用挨家挨戶轉了,直接可以找到商戶店鋪。
“我的生意也是在那時開始好轉的。”汪杰算過一筆賬,這六、七年,做零售,搞批發,一年收入最多有300余萬元,少時也有200萬元左右。
普蘭口岸管理委員會主任拉巴對記者說,十年前,經普蘭口岸入境的尼泊爾商人靠牛拉人背的方式零散進貨,而現在的貨物每天由十幾輛貨車集中運輸。
談到邊貿市場的繁榮,拉巴說,中國內地游客及本地居民的消費能力逐年增強,他們成為邊貿市場主要的消費群體。
靠著一批批貨物的變現,如今,汪杰在加德滿都和老家呼姆拉縣買了房,高中在讀的孩子被送到教育資源相對較好的學校。這些變化,康嘎高鄉的百姓都看在眼里。
“這幾年,來普蘭縣做生意的老鄉越來越多,現在這附近有80至100家尼泊爾商戶來自我們鄉。”汪杰說。
據普蘭口岸管理委員會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在普蘭口岸從事經商的固定外商達到339家,從業人員1025余人。其中,尼泊爾商戶319家、從業人員960余人,印度商戶20家、從業人員65人。
這段時間,汪杰正忙著備貨,在返鄉時,將中國的服裝、鞋帽、飲料、酒等商品帶回去,“這些貨物,在我們那里很受歡迎。”談到未來,汪杰希望尼中兩國邊貿市場更有人氣,帶動更多的尼泊爾人走上這條“商貿路”。(完)
?
?
相關鏈接:
尼泊爾留華畢業生聯誼會在加德滿都舉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